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个时代的离去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明统天下》最新章节!
孝宗的驾崩不单单代表着一个人的去世,而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完全终结。就比如现在谢迁致仕一样,除了身体确实是老了之外,也是因为在当今的朝中,当年那些熟悉的老面孔已经一个没有了。
其实第一个离开的是吏部尚书马文升,虽然资历上马文升比不上刘健,但是论起年龄最大的确是马文升。
朱厚照即位的时候马文升已经是八十一岁的高龄了,以如此高龄却仍旧掌控者全大明的官吏,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就连比他小的刘健已经只充当一个顾问或者参谋的角色了,而马文升的肩上却还担着如此重的重担呢。
可能是由于朱厚照始终对于这批大臣们的身体比较留意,时不时的让御医去给他们调理一番,所以马文升活的要比历史上多了几年。
但也就是多了那短短的几年而已,正德八年,马文升大病一场,至此彻底无法再理朝政,考虑到马文升的身体,朱厚照让马文升一直呆在家里休养。
后来他更是带着家人回到了家乡,一直到两年之后,朱厚照接到马文升大儿子传来的奏折,说马文升已经去世了。
而马文升其实只不过是拉开了那一批大臣离开朝堂的序幕而已,在他回老家的那两年里,一大批的老臣陆陆续续的告老还乡,而正德十年马文升去世消息传来,户部尚书韩文,兵部尚书刘大夏纷纷上书致仕。而跟在两人身后的又是有一大批的老臣子要致仕。
对于这些人的请求,朱厚照基本上都批准了,虽然他很看重这些人的能力,但是也不能让人家都如此高龄了最后再累死在官位之上了。
而真正累死在官位之上的也就是李东阳了。
李东阳为人善谋略,但是同样此人性格坚韧,不服输。看到一批又一批曾经的同时告老还乡,他就越是不服输,在工作上就越是卖命。
对此朱厚照也是又爱又无奈啊,李东阳喜欢操劳那当然对国家是好事了,不过朱厚照也是十分的在乎李东阳的身体的。
不过纵然如此李东阳还是在三年前正德十三年年初的时候去世了。
作为随着朱厚照的即位而升任的内阁首辅,李东阳人生最后的十几年一直伴随着大明王朝的兴盛,可以说这个功劳不单单是朱厚照自己的,同样的如果没有李东阳在内阁的操劳的话,想要取得这些成就也是不可能的。
正德元年至正德十六年间,李东阳功绩当为第一。
李东阳去世到现在。刑部尚书屠勋、工部尚书曾鉴以及礼部尚书刘机也都先后致仕,到了这个人时候,可以说除了焦芳这个朱厚照自己的亲信之外,当年那一大批的重臣也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了。
这就是谢迁。
李东阳去世之后,内阁首辅的位置交给了谢迁,虽然朱厚照心里有意让杨延和担任,但是考虑到谢迁已经在内阁了二十多年了,所以最后考虑再三,朱厚照还是把内阁首辅的位置交给了谢迁。而让杨延和担任了次辅的位置。
今年,随着孝宗的驾崩,对于谢迁来说,朝中已经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人了。而大明王朝也已经足够兴盛,也不需要自己这样卖命了,考虑再三,谢迁也在这个关节点上向朱厚照提出了致仕的请求。
谢迁的离去。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望着朝堂下面这一大片年轻的面孔,朱厚照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
谢迁离去之后。内阁首辅的位置立马空缺了出来,不出意外,朱厚照早就属意的人选杨延和顺利的称谓了内阁首辅。
而在他下面的伦文叙则称谓了内阁次辅。
现在的内阁也和以前的不一样了,经过这些年不断的变化,除了内阁大臣们变换之外,内阁的数量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加了两位,达到了七位内阁大臣。
而且这个人数也已经被固定了下来,从今之后,只要大明朝还在,内阁大臣就只能是七个了,不能多,也不能少。
而现在内阁当中的主要人物除了杨延和升任内阁首辅、伦文叙担任内阁次辅之外,其他的人诸如杨一清、梁储、蒋冕、毛纪、费宏几人都没有大多变动,只不过是每一个人的地位向上提高了一个而已。而且费宏还是刚刚进入内阁的。
而除了内阁之外,朝中的其他主要大臣都为吏部尚书王琼、户部尚书杨谭、礼部尚书毛澄、兵部尚书彭泽、刑部尚书张张子廉、工部尚书李遂 、商部尚书木拓、交通部焦芳、左右都御使都督王璟和张伦。
细细看一下,除了焦芳和木拓这两个人之外,其余的人都很是陌生,而焦芳更是被朱厚照从商部转移到了交通部。不过焦芳倒是没有感觉什么,反倒是认为这是朱厚照对自己的重视以及信任,所以这几年交通部在焦芳的手底下搞得也是有声有色的,各地的直道等等也是迅猛发展。
最近在朱厚照的示意之下,杨延和正在紧张的完成者一个任务,那就是制定普通话,大明版的普通话。
现在整个大明各个民族之间,各地之间的各种语言、方言之多就连朱厚照自己都数不过来,就是一个省内,从这头到那头,听到的话都不一样。
虽然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好像很正常,但是对于朱厚照来说,这就很不正常了。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以及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民族以及地域的精髓,想要让大明成为一个永远牢固的整体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异,让他们尽可能的看起来相一样。
虽然文化以及语言的多样性也很重要,但是相比较而言,一个统一的语言更加的重要,因为一个国家各个地方差异性越大,那么这个国家就越是容易陷入内乱以及分裂。没有相似性,就没有认同感。
所以,大明版的普通话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营运而出了。而且杨延和对于这样的工作还是很得心应手的。(未完待续。)
孝宗的驾崩不单单代表着一个人的去世,而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完全终结。就比如现在谢迁致仕一样,除了身体确实是老了之外,也是因为在当今的朝中,当年那些熟悉的老面孔已经一个没有了。
其实第一个离开的是吏部尚书马文升,虽然资历上马文升比不上刘健,但是论起年龄最大的确是马文升。
朱厚照即位的时候马文升已经是八十一岁的高龄了,以如此高龄却仍旧掌控者全大明的官吏,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就连比他小的刘健已经只充当一个顾问或者参谋的角色了,而马文升的肩上却还担着如此重的重担呢。
可能是由于朱厚照始终对于这批大臣们的身体比较留意,时不时的让御医去给他们调理一番,所以马文升活的要比历史上多了几年。
但也就是多了那短短的几年而已,正德八年,马文升大病一场,至此彻底无法再理朝政,考虑到马文升的身体,朱厚照让马文升一直呆在家里休养。
后来他更是带着家人回到了家乡,一直到两年之后,朱厚照接到马文升大儿子传来的奏折,说马文升已经去世了。
而马文升其实只不过是拉开了那一批大臣离开朝堂的序幕而已,在他回老家的那两年里,一大批的老臣陆陆续续的告老还乡,而正德十年马文升去世消息传来,户部尚书韩文,兵部尚书刘大夏纷纷上书致仕。而跟在两人身后的又是有一大批的老臣子要致仕。
对于这些人的请求,朱厚照基本上都批准了,虽然他很看重这些人的能力,但是也不能让人家都如此高龄了最后再累死在官位之上了。
而真正累死在官位之上的也就是李东阳了。
李东阳为人善谋略,但是同样此人性格坚韧,不服输。看到一批又一批曾经的同时告老还乡,他就越是不服输,在工作上就越是卖命。
对此朱厚照也是又爱又无奈啊,李东阳喜欢操劳那当然对国家是好事了,不过朱厚照也是十分的在乎李东阳的身体的。
不过纵然如此李东阳还是在三年前正德十三年年初的时候去世了。
作为随着朱厚照的即位而升任的内阁首辅,李东阳人生最后的十几年一直伴随着大明王朝的兴盛,可以说这个功劳不单单是朱厚照自己的,同样的如果没有李东阳在内阁的操劳的话,想要取得这些成就也是不可能的。
正德元年至正德十六年间,李东阳功绩当为第一。
李东阳去世到现在。刑部尚书屠勋、工部尚书曾鉴以及礼部尚书刘机也都先后致仕,到了这个人时候,可以说除了焦芳这个朱厚照自己的亲信之外,当年那一大批的重臣也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了。
这就是谢迁。
李东阳去世之后,内阁首辅的位置交给了谢迁,虽然朱厚照心里有意让杨延和担任,但是考虑到谢迁已经在内阁了二十多年了,所以最后考虑再三,朱厚照还是把内阁首辅的位置交给了谢迁。而让杨延和担任了次辅的位置。
今年,随着孝宗的驾崩,对于谢迁来说,朝中已经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人了。而大明王朝也已经足够兴盛,也不需要自己这样卖命了,考虑再三,谢迁也在这个关节点上向朱厚照提出了致仕的请求。
谢迁的离去。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望着朝堂下面这一大片年轻的面孔,朱厚照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
谢迁离去之后。内阁首辅的位置立马空缺了出来,不出意外,朱厚照早就属意的人选杨延和顺利的称谓了内阁首辅。
而在他下面的伦文叙则称谓了内阁次辅。
现在的内阁也和以前的不一样了,经过这些年不断的变化,除了内阁大臣们变换之外,内阁的数量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加了两位,达到了七位内阁大臣。
而且这个人数也已经被固定了下来,从今之后,只要大明朝还在,内阁大臣就只能是七个了,不能多,也不能少。
而现在内阁当中的主要人物除了杨延和升任内阁首辅、伦文叙担任内阁次辅之外,其他的人诸如杨一清、梁储、蒋冕、毛纪、费宏几人都没有大多变动,只不过是每一个人的地位向上提高了一个而已。而且费宏还是刚刚进入内阁的。
而除了内阁之外,朝中的其他主要大臣都为吏部尚书王琼、户部尚书杨谭、礼部尚书毛澄、兵部尚书彭泽、刑部尚书张张子廉、工部尚书李遂 、商部尚书木拓、交通部焦芳、左右都御使都督王璟和张伦。
细细看一下,除了焦芳和木拓这两个人之外,其余的人都很是陌生,而焦芳更是被朱厚照从商部转移到了交通部。不过焦芳倒是没有感觉什么,反倒是认为这是朱厚照对自己的重视以及信任,所以这几年交通部在焦芳的手底下搞得也是有声有色的,各地的直道等等也是迅猛发展。
最近在朱厚照的示意之下,杨延和正在紧张的完成者一个任务,那就是制定普通话,大明版的普通话。
现在整个大明各个民族之间,各地之间的各种语言、方言之多就连朱厚照自己都数不过来,就是一个省内,从这头到那头,听到的话都不一样。
虽然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好像很正常,但是对于朱厚照来说,这就很不正常了。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以及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民族以及地域的精髓,想要让大明成为一个永远牢固的整体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异,让他们尽可能的看起来相一样。
虽然文化以及语言的多样性也很重要,但是相比较而言,一个统一的语言更加的重要,因为一个国家各个地方差异性越大,那么这个国家就越是容易陷入内乱以及分裂。没有相似性,就没有认同感。
所以,大明版的普通话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营运而出了。而且杨延和对于这样的工作还是很得心应手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