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故事:愚公移山,小人物的无奈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心灵之间》最新章节!
《愚公移山》是《列子》里面的一个故事。它并不是历史故事,但它对华夏历史的影响却比绝大多数历史故事都更加深远。
初次看到它的时候,你是不是只是觉得它是一个跟铁杵磨针那样的一个励志故事?呵,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
让我们翻开《列子》,看看这个故事原来是怎么讲的吧!
说是太行山和王屋山,原来不是在现在的地方,而是在河南、河北之间的地方。山北面住着一个有点一根筋的老头(愚公可不是傻老头的意思,他可不傻),快到九十岁了。他就在山脚下居住,深感道路迂回,出入不便。
于是某一天,他召集家庭会议。老头说:“我与你们竭尽全力把南面这山平了,一直通到河南南面,怎么样?”还挺民主的哈!
家人什么反应呢?杂然相许。虽然七嘴八舌了一通,但最后还是同意了。只有老太太表达了异议,“凭你的能力,连一座小丘陵都平不了,又能把这两座大山怎么样?还有土石都放到什么地方呢?”
这个问题还没等老头回答,就有子孙们七嘴八舌。“扔到渤海边上。”“扔到隐土(地名)北面。”
诶,你发觉没有。老头这一根筋的遗传力量还蛮强大。他设立一个愿景,立马全家跟着走。老太太估计也是年轻时脑袋不太灵光,才肯嫁给他。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能够挑担的三个人,上山开石挖土。再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不是智叟哦,而是邻居寡妇家的小男孩,多大呢?刚刚换牙。蹦蹦跳跳地来帮忙来了。而且也跟着他们这一行四人,跑了一趟渤海。寒来暑往,才跑了一个来回。
不要小看这个小孩哦!这可是国家的未来哦!而且这个小孩的思维一定是正常的。反正那时也不用念书,闲着也是闲着,有机会来一趟渤海旅游,见见世面,为嘛不去?
这时我们的反派配角终于华丽登场了。河湾上住着的一个聪明的老头。智叟,意思是聪明的老头吧!不过我没看出他哪里聪明,懂得审时度势罢了。用时下的话说,情商高,叫情叟还差不多。
他肯定最讨厌愚公这种不识时务的人。要是没有这种人,不早就天下太平了。于是他笑着来阻拦愚公说:“太过分了!”
你们看到他笑着来阻拦愚公,是不是认为智叟在笑话愚公。错了!
刚才说什么来着?智叟情商高是吧!这种人多数都有个特点,虚伪。而且他们总觉得自己有那种道德义务去纠正那些不合自己三观的行为。至于笑只是为了表示礼貌罢了。此时他真正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忿而止之曰:“太过分了!”
下面的话就更不客气。“你也太不明步了!就凭你这把老骨头,剩的这口气,连山上一棵草都动不了,还想把土石怎么样?”
说好的礼貌呢?怎么一张嘴就露馅了。不用问,以前这俩老头没少拌嘴。而且一定每一次智叟都没占着便宜。
我们脑补一下愚公此时的心理反应。你懂个屁!你知道我在做什么?就瞎在这BB。反正我也不能告诉你。好了,注意素质。讲道理,我就给你讲讲道理。
于是愚公长叹一声(你笑,我叹息),“你呀!你心的顽固,真是顽固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还不如人家寡妇和小孩呢!我死了,不是还有儿子吗?还有孙子吗?孙子还会有儿子,后面还会有儿子,还会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却不会长个,还怕它不平么?”
智叟没电了!他是被愚公的论证折服了?还是没找到辩论的突破口。都不是。他是被气得说不出话来。他当时一定想破口大骂,不过他情商高,道德高,不能跟这种胡搅蛮缠的人一般见识,于是不理他了。
后面的情节有意思了。山神听说了,害怕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就把这件事上报了天帝。天帝感念他的决心,于是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山挪走了,放到它现在该在的地方。
你可能会说,解读了半天,没看到解读出什么新意啊!别急,号称会飞的列子老师可不是吃素的。他不会平白无故写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的。我们得从细处着眼。细思极恐,对吧!
愚公什么时候制定的开山计划?九十岁对吧?那他前面九十年干什么去了?他都没觉得出门不方便吗?还是说他突然得了妄想症或者阿尔茨海默症。肯定不是,他清醒得很。
他从外面搬来的?不可能。他既然能搬来,那搬走就是了。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前面的九十年,他没少整这事。要不然怎么他一号召,子孙都上呢?都让他洗脑了。但都没有成功。
而这一次,他成功了。
很多人解读这个故事,往往割裂这个故事的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展现愚公不屈不挠的意志,后半部分表达朴素的美好愿望。呵呵!
愚公成功的代价是什么呢?一年的时间,一次与自己子孙还捎带着邻家小孩的快乐自费旅行。除此之外呢?在辩论中击败了老对手智叟,争到了话语权。并在一路上把自己包装成了网红。
怎么看,他的所有成本都像是白赚。而他就在这白赚之间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很多人看这个故事,都把目光集中在“帝感其诚”几个字上面。认为是愚公的诚心感动了上帝(不是god)。其实这几个字就是个官样文章,没有什么意义。不信你去看看正史里面对于帝王的描写。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那位养着宠物蛇的山神的态度。惧其不已也。用了一个“惧”字。他居然害怕了。怕什么呢?他一个当官的还怕老百姓?
就像智叟说的,愚公那把老骨头连山上一根草都动不了。即便他在有生之年搬下几块石头,就不信他的子孙真的会接着去做。山神又害怕什么呢?
因为愚公正在把它演变成一个公共事件。看到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孩子没?今年是一个尝到旅游的甜头,明年可就不一定是几个。大人即使不好意思跟老头一起去疯,总得有人看护孩子吧!
不能不说,这位山神是极有远见的(比后事那些对老百姓诉求特别麻木的官吏强多了)。他预见到了不久之后可能发生的可怕场景。漫山遍野的闲散人员都来看愚公的热闹,顺手都从山上拔一根毛走。那可是影响形象的啊!叫天帝知道了,还不把他撤了。
愚公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他要求的是他的合法权益,他的行为没有侵犯他人的利益,他也没有向天帝去告山神的状(他未必没这样干过。不过一来他见不到天帝,二来山神也不会让他见到)。
总之,他以合法的方式获得了大众的支持,向当权者施加了压力。最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明白了吧!如果你还不明白,那你这辈子真就这样了。
只是可怜愚公到了九十高龄,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和无奈了!
好了,今天发得晚了!
下一次我们开始讲春秋五霸的故事。
《愚公移山》是《列子》里面的一个故事。它并不是历史故事,但它对华夏历史的影响却比绝大多数历史故事都更加深远。
初次看到它的时候,你是不是只是觉得它是一个跟铁杵磨针那样的一个励志故事?呵,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
让我们翻开《列子》,看看这个故事原来是怎么讲的吧!
说是太行山和王屋山,原来不是在现在的地方,而是在河南、河北之间的地方。山北面住着一个有点一根筋的老头(愚公可不是傻老头的意思,他可不傻),快到九十岁了。他就在山脚下居住,深感道路迂回,出入不便。
于是某一天,他召集家庭会议。老头说:“我与你们竭尽全力把南面这山平了,一直通到河南南面,怎么样?”还挺民主的哈!
家人什么反应呢?杂然相许。虽然七嘴八舌了一通,但最后还是同意了。只有老太太表达了异议,“凭你的能力,连一座小丘陵都平不了,又能把这两座大山怎么样?还有土石都放到什么地方呢?”
这个问题还没等老头回答,就有子孙们七嘴八舌。“扔到渤海边上。”“扔到隐土(地名)北面。”
诶,你发觉没有。老头这一根筋的遗传力量还蛮强大。他设立一个愿景,立马全家跟着走。老太太估计也是年轻时脑袋不太灵光,才肯嫁给他。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能够挑担的三个人,上山开石挖土。再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不是智叟哦,而是邻居寡妇家的小男孩,多大呢?刚刚换牙。蹦蹦跳跳地来帮忙来了。而且也跟着他们这一行四人,跑了一趟渤海。寒来暑往,才跑了一个来回。
不要小看这个小孩哦!这可是国家的未来哦!而且这个小孩的思维一定是正常的。反正那时也不用念书,闲着也是闲着,有机会来一趟渤海旅游,见见世面,为嘛不去?
这时我们的反派配角终于华丽登场了。河湾上住着的一个聪明的老头。智叟,意思是聪明的老头吧!不过我没看出他哪里聪明,懂得审时度势罢了。用时下的话说,情商高,叫情叟还差不多。
他肯定最讨厌愚公这种不识时务的人。要是没有这种人,不早就天下太平了。于是他笑着来阻拦愚公说:“太过分了!”
你们看到他笑着来阻拦愚公,是不是认为智叟在笑话愚公。错了!
刚才说什么来着?智叟情商高是吧!这种人多数都有个特点,虚伪。而且他们总觉得自己有那种道德义务去纠正那些不合自己三观的行为。至于笑只是为了表示礼貌罢了。此时他真正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忿而止之曰:“太过分了!”
下面的话就更不客气。“你也太不明步了!就凭你这把老骨头,剩的这口气,连山上一棵草都动不了,还想把土石怎么样?”
说好的礼貌呢?怎么一张嘴就露馅了。不用问,以前这俩老头没少拌嘴。而且一定每一次智叟都没占着便宜。
我们脑补一下愚公此时的心理反应。你懂个屁!你知道我在做什么?就瞎在这BB。反正我也不能告诉你。好了,注意素质。讲道理,我就给你讲讲道理。
于是愚公长叹一声(你笑,我叹息),“你呀!你心的顽固,真是顽固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还不如人家寡妇和小孩呢!我死了,不是还有儿子吗?还有孙子吗?孙子还会有儿子,后面还会有儿子,还会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却不会长个,还怕它不平么?”
智叟没电了!他是被愚公的论证折服了?还是没找到辩论的突破口。都不是。他是被气得说不出话来。他当时一定想破口大骂,不过他情商高,道德高,不能跟这种胡搅蛮缠的人一般见识,于是不理他了。
后面的情节有意思了。山神听说了,害怕他们不停地挖下去。就把这件事上报了天帝。天帝感念他的决心,于是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山挪走了,放到它现在该在的地方。
你可能会说,解读了半天,没看到解读出什么新意啊!别急,号称会飞的列子老师可不是吃素的。他不会平白无故写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的。我们得从细处着眼。细思极恐,对吧!
愚公什么时候制定的开山计划?九十岁对吧?那他前面九十年干什么去了?他都没觉得出门不方便吗?还是说他突然得了妄想症或者阿尔茨海默症。肯定不是,他清醒得很。
他从外面搬来的?不可能。他既然能搬来,那搬走就是了。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前面的九十年,他没少整这事。要不然怎么他一号召,子孙都上呢?都让他洗脑了。但都没有成功。
而这一次,他成功了。
很多人解读这个故事,往往割裂这个故事的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展现愚公不屈不挠的意志,后半部分表达朴素的美好愿望。呵呵!
愚公成功的代价是什么呢?一年的时间,一次与自己子孙还捎带着邻家小孩的快乐自费旅行。除此之外呢?在辩论中击败了老对手智叟,争到了话语权。并在一路上把自己包装成了网红。
怎么看,他的所有成本都像是白赚。而他就在这白赚之间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很多人看这个故事,都把目光集中在“帝感其诚”几个字上面。认为是愚公的诚心感动了上帝(不是god)。其实这几个字就是个官样文章,没有什么意义。不信你去看看正史里面对于帝王的描写。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那位养着宠物蛇的山神的态度。惧其不已也。用了一个“惧”字。他居然害怕了。怕什么呢?他一个当官的还怕老百姓?
就像智叟说的,愚公那把老骨头连山上一根草都动不了。即便他在有生之年搬下几块石头,就不信他的子孙真的会接着去做。山神又害怕什么呢?
因为愚公正在把它演变成一个公共事件。看到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孩子没?今年是一个尝到旅游的甜头,明年可就不一定是几个。大人即使不好意思跟老头一起去疯,总得有人看护孩子吧!
不能不说,这位山神是极有远见的(比后事那些对老百姓诉求特别麻木的官吏强多了)。他预见到了不久之后可能发生的可怕场景。漫山遍野的闲散人员都来看愚公的热闹,顺手都从山上拔一根毛走。那可是影响形象的啊!叫天帝知道了,还不把他撤了。
愚公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他要求的是他的合法权益,他的行为没有侵犯他人的利益,他也没有向天帝去告山神的状(他未必没这样干过。不过一来他见不到天帝,二来山神也不会让他见到)。
总之,他以合法的方式获得了大众的支持,向当权者施加了压力。最后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明白了吧!如果你还不明白,那你这辈子真就这样了。
只是可怜愚公到了九十高龄,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和无奈了!
好了,今天发得晚了!
下一次我们开始讲春秋五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