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五章 诸葛瑾的选择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三国之我是袁术》最新章节!
“文和先生,瑾一直有个疑问。”诸葛瑾略带犹豫道。
“看得出来,你对于此次陛下不重视大典还有不同看法对吗?”贾诩道。
诸葛瑾点点头。
“大国之气魄,当威加海内,行王道之事而非谋小利。贵霜和安息的情况瑾也大概知晓,虽说难以对付,但以我大楚如今之国力,并非不可吞之。本可豪夺天下而陛下却如此行事,虽说是为大局考虑,但却也难免有些折损颜面。”
这不仅是诸葛瑾的想法,更是诸多文武的心声。
一统天下、重定山河,多么大的荣誉,以大楚如今的盛世、疆土,袁术的功绩足以与始皇比肩,功盖汉武光武,不泰山封禅已是令诸多文武有所不满。如今定国大典竟然如此简单的仓促办理,直令众人难以接受。
“你应该清楚,陛下一向不慕虚名而重实利,有如此做法也是意料之中。”贾诩道。
“可那是以前,如今大楚定国。堂堂大国,若不展煌煌天威,如何能慑服四夷、彰显陛下之圣德?如此,于陛下不公。以如此手段谋国,恐有后患。”诸葛瑾情绪略显激动道。
“那你待如何?去劝服陛下,重新安排大典?”贾诩道。
“瑾人微言轻,如何能够说服陛下。”诸葛瑾苦笑道。
“那不就得了?此事元皓和子布早已和陛下争论多次,都没能劝服陛下。如今事到临头,已成定局,还有何可讨论的?”贾诩道。
诸葛瑾年纪尚轻,沉不住气也是正常的,贾诩直接把话挑明。
见诸葛瑾仍然有些不甘的样子,贾诩轻轻摇了摇头:“子瑜,你觉得何为英主明君?”
“陛下即是。”诸葛瑾道。
生于乱世,亲身经历过黄巾之乱。他是一点点看着袁术壮大兴盛起来的,对于袁术的能力是佩服之至。
“陛下知人善任且政略过人、重视兵戈,能够统筹全局、目光长远,堪称明君典范。但是,金无足赤。陛下太过仁善、行事过于谨慎不够果决,而且不重虚名。”贾诩一针见血道。
他并不讳言,不仅是因为面对的是诸葛瑾。这话就是他当着袁术的面说,以袁术的性格也不会在意,因为心太柔善。这也是贾诩等人最心安却也头疼的一点。
袁术就好像另一个加强版的汉光武帝。能力强却心肠软,能善待功臣却坐视世家坐大,给东汉灭亡埋下隐患。
不过与光武帝不同的是袁术的眼界更加长远,而且手腕和能力也更加高明。如今的大楚依然是铁板一块,虽然世家坐大但却被转移到了国外。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袁术是在资敌养贼,但从民族的角度而言,袁术可谓圣君。这也是世家们俯首的原因。
“我等臣子,恪尽职守为陛下谏言是应该的,但却也不可强逼陛下作出‘正确’的决定。只要大方向上不错,些许小事上有所偏差也是无伤大雅的。”贾诩道。
这是他现在的想法,若是换做以前,他的想法恐怕是只要国家没有倾覆之险能不发话就不发话。就如原本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一样,尽管心中明了但他也只是稍提了句,持身中立并不多言。尽管曹操犯错也不制止,因为魏国成败他不在乎,只要自己没事就可以。
“可此事明显是弊大于利,如此恐有损我大楚威名,于日后不利,还是应当劝谏。”
“所以田元皓和张子布一直都在劝谏不是吗?三公之中有两人都在劝谏,十八部之中多半也呈递上反对意见。但陛下依旧不改初衷,你还不明白吗?”贾诩双目微阖道:“若是连我这个一直中立的太尉也掺和进去,那就不是劝谏,而是逼宫了。陛下心善,但一旦触犯他的底线,你真以为帝王一怒是开玩笑的吗?”
“陛下一向英明,为何在此事上如此坚决。”诸葛瑾微叹了口气。
“因为陛下太过仁善,吝惜将士性命,想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贵霜和安息。”
贾诩淡然的看着诸葛瑾道:“你也无需太过担心,此事想要弥补其实也不难,只是日后怕免不了要和罗马正面做过一场了。”
诸葛瑾沉默不语,他的能力相比较眼前这位大佬而言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自然看的不够长远。
贾诩心中微微摇了摇头。诸葛瑾为人处世的本领确实是一绝,但是能力上相较之下差的略多。以大楚如今的人才济济,诸葛瑾的位置其实十分的尴尬。
“子瑜,你对于你以后的发展有何想法?”
“还请文和先生指教。”诸葛瑾面色一正,理了理衣袍拱手恭敬道。
他知道,干货来了。这也是他此行前来的真正目的。
别看他年纪轻轻已然位居一部副职,而且手握实权。但是以他的能力,恐怕极限就是如此了,这还是或多或少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
“想必你也意识到自己现在处境的尴尬了。礼部于国而言,极其的重要,虽说现在暂时由你掌管,但那是因为陛下对于西南诸国有所谋划,所以暂时没有将子敬召回罢了。大楚一十八部尚书之职虽然有几部尚有空缺,陛下犹疑未定。但那几部多需要一些专业能力,于你而言怕是难有建树。”贾诩摇头道。
诸葛瑾的天赋,生来就是个当谄谀之臣的料,其本性纯良但偏偏能力一般。若是在一性情刚烈或多疑之主麾下或许还能有所建树,缓和君臣关系成为一代贤臣良佐。但是在性情温和的袁术麾下,确实没什么太大的用。就连擅长的外交亲和力方面也被鲁肃压的死死地,而且鲁肃资历比他老,年龄还比他大不了几岁,就连想接班都不行。
“那文和先生以为瑾该何去何从?”诸葛瑾苦笑道。他和袁术关系不错,也很得重视,否则这个户部左侍郎的职位也落不到他身上。但架不住大楚人才太多而且有个鲁肃和他重叠了。
原本历史上的吴国虽然也有鲁肃,但是因为江东人才没那么多,鲁肃身兼数职,在战略军事等方面都要担着,而且孙权性情多疑,才让诸葛瑾混的风生水起。但现在的大楚却根本没有诸葛瑾的好位置。
“你觉得,吴国如何?”贾诩忽的道。
“有伯苗在,用得了瑾吗?”诸葛瑾微叹了口气。
说实在的,如果邓芝在,他这个礼部左侍郎能不能坐得稳还两说呢。
“不一样。吴国缺人,而且伯符的性格你应该清楚,不是公台和士元能够制住的,你去,刚好合适。”贾诩道:“而且,将来的大势想必你也能看的清楚。诸葛家要想有所发展,务必要迁出大楚,毕竟孔明的能力,太强了。”
诸葛亮的核心地位随着其能力的不断展露已然是牢不可破。而且如此年轻,将来起码有三十年时间会牢牢钉在丞相的位置上。
袁术虽说仁善,但权力制衡的意识却不差。诸葛亮如此地位,为了避免一家独大尾大不掉,对于诸葛家暗中定然会有所限制。
并非是不相信诸葛亮,而是治国之道、帝王之术如此。国之重器,不可寄于私人情感之上。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人心永远是最不可靠的东西,良好的制度和权力约束才能维持住国家的长治久安。
“你若留在大楚,诸葛家可兴盛百年,你于十八部尚书之中挂个名也并非难事,但恐怕也只能止步于此。你若前往吴国,诸葛家可另谋他路,将来成就如何恐未可知。具体如何选择,在你。”贾诩淡淡道。
该说的他都说了,诸葛瑾最后如何选择他并不在乎。佛渡有缘人,他不过是在诸葛亮那里留个善缘,顺手为后人留个保险罢了。
“文和先生,瑾一直有个疑问。”诸葛瑾略带犹豫道。
“看得出来,你对于此次陛下不重视大典还有不同看法对吗?”贾诩道。
诸葛瑾点点头。
“大国之气魄,当威加海内,行王道之事而非谋小利。贵霜和安息的情况瑾也大概知晓,虽说难以对付,但以我大楚如今之国力,并非不可吞之。本可豪夺天下而陛下却如此行事,虽说是为大局考虑,但却也难免有些折损颜面。”
这不仅是诸葛瑾的想法,更是诸多文武的心声。
一统天下、重定山河,多么大的荣誉,以大楚如今的盛世、疆土,袁术的功绩足以与始皇比肩,功盖汉武光武,不泰山封禅已是令诸多文武有所不满。如今定国大典竟然如此简单的仓促办理,直令众人难以接受。
“你应该清楚,陛下一向不慕虚名而重实利,有如此做法也是意料之中。”贾诩道。
“可那是以前,如今大楚定国。堂堂大国,若不展煌煌天威,如何能慑服四夷、彰显陛下之圣德?如此,于陛下不公。以如此手段谋国,恐有后患。”诸葛瑾情绪略显激动道。
“那你待如何?去劝服陛下,重新安排大典?”贾诩道。
“瑾人微言轻,如何能够说服陛下。”诸葛瑾苦笑道。
“那不就得了?此事元皓和子布早已和陛下争论多次,都没能劝服陛下。如今事到临头,已成定局,还有何可讨论的?”贾诩道。
诸葛瑾年纪尚轻,沉不住气也是正常的,贾诩直接把话挑明。
见诸葛瑾仍然有些不甘的样子,贾诩轻轻摇了摇头:“子瑜,你觉得何为英主明君?”
“陛下即是。”诸葛瑾道。
生于乱世,亲身经历过黄巾之乱。他是一点点看着袁术壮大兴盛起来的,对于袁术的能力是佩服之至。
“陛下知人善任且政略过人、重视兵戈,能够统筹全局、目光长远,堪称明君典范。但是,金无足赤。陛下太过仁善、行事过于谨慎不够果决,而且不重虚名。”贾诩一针见血道。
他并不讳言,不仅是因为面对的是诸葛瑾。这话就是他当着袁术的面说,以袁术的性格也不会在意,因为心太柔善。这也是贾诩等人最心安却也头疼的一点。
袁术就好像另一个加强版的汉光武帝。能力强却心肠软,能善待功臣却坐视世家坐大,给东汉灭亡埋下隐患。
不过与光武帝不同的是袁术的眼界更加长远,而且手腕和能力也更加高明。如今的大楚依然是铁板一块,虽然世家坐大但却被转移到了国外。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袁术是在资敌养贼,但从民族的角度而言,袁术可谓圣君。这也是世家们俯首的原因。
“我等臣子,恪尽职守为陛下谏言是应该的,但却也不可强逼陛下作出‘正确’的决定。只要大方向上不错,些许小事上有所偏差也是无伤大雅的。”贾诩道。
这是他现在的想法,若是换做以前,他的想法恐怕是只要国家没有倾覆之险能不发话就不发话。就如原本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一样,尽管心中明了但他也只是稍提了句,持身中立并不多言。尽管曹操犯错也不制止,因为魏国成败他不在乎,只要自己没事就可以。
“可此事明显是弊大于利,如此恐有损我大楚威名,于日后不利,还是应当劝谏。”
“所以田元皓和张子布一直都在劝谏不是吗?三公之中有两人都在劝谏,十八部之中多半也呈递上反对意见。但陛下依旧不改初衷,你还不明白吗?”贾诩双目微阖道:“若是连我这个一直中立的太尉也掺和进去,那就不是劝谏,而是逼宫了。陛下心善,但一旦触犯他的底线,你真以为帝王一怒是开玩笑的吗?”
“陛下一向英明,为何在此事上如此坚决。”诸葛瑾微叹了口气。
“因为陛下太过仁善,吝惜将士性命,想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贵霜和安息。”
贾诩淡然的看着诸葛瑾道:“你也无需太过担心,此事想要弥补其实也不难,只是日后怕免不了要和罗马正面做过一场了。”
诸葛瑾沉默不语,他的能力相比较眼前这位大佬而言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自然看的不够长远。
贾诩心中微微摇了摇头。诸葛瑾为人处世的本领确实是一绝,但是能力上相较之下差的略多。以大楚如今的人才济济,诸葛瑾的位置其实十分的尴尬。
“子瑜,你对于你以后的发展有何想法?”
“还请文和先生指教。”诸葛瑾面色一正,理了理衣袍拱手恭敬道。
他知道,干货来了。这也是他此行前来的真正目的。
别看他年纪轻轻已然位居一部副职,而且手握实权。但是以他的能力,恐怕极限就是如此了,这还是或多或少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
“想必你也意识到自己现在处境的尴尬了。礼部于国而言,极其的重要,虽说现在暂时由你掌管,但那是因为陛下对于西南诸国有所谋划,所以暂时没有将子敬召回罢了。大楚一十八部尚书之职虽然有几部尚有空缺,陛下犹疑未定。但那几部多需要一些专业能力,于你而言怕是难有建树。”贾诩摇头道。
诸葛瑾的天赋,生来就是个当谄谀之臣的料,其本性纯良但偏偏能力一般。若是在一性情刚烈或多疑之主麾下或许还能有所建树,缓和君臣关系成为一代贤臣良佐。但是在性情温和的袁术麾下,确实没什么太大的用。就连擅长的外交亲和力方面也被鲁肃压的死死地,而且鲁肃资历比他老,年龄还比他大不了几岁,就连想接班都不行。
“那文和先生以为瑾该何去何从?”诸葛瑾苦笑道。他和袁术关系不错,也很得重视,否则这个户部左侍郎的职位也落不到他身上。但架不住大楚人才太多而且有个鲁肃和他重叠了。
原本历史上的吴国虽然也有鲁肃,但是因为江东人才没那么多,鲁肃身兼数职,在战略军事等方面都要担着,而且孙权性情多疑,才让诸葛瑾混的风生水起。但现在的大楚却根本没有诸葛瑾的好位置。
“你觉得,吴国如何?”贾诩忽的道。
“有伯苗在,用得了瑾吗?”诸葛瑾微叹了口气。
说实在的,如果邓芝在,他这个礼部左侍郎能不能坐得稳还两说呢。
“不一样。吴国缺人,而且伯符的性格你应该清楚,不是公台和士元能够制住的,你去,刚好合适。”贾诩道:“而且,将来的大势想必你也能看的清楚。诸葛家要想有所发展,务必要迁出大楚,毕竟孔明的能力,太强了。”
诸葛亮的核心地位随着其能力的不断展露已然是牢不可破。而且如此年轻,将来起码有三十年时间会牢牢钉在丞相的位置上。
袁术虽说仁善,但权力制衡的意识却不差。诸葛亮如此地位,为了避免一家独大尾大不掉,对于诸葛家暗中定然会有所限制。
并非是不相信诸葛亮,而是治国之道、帝王之术如此。国之重器,不可寄于私人情感之上。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人心永远是最不可靠的东西,良好的制度和权力约束才能维持住国家的长治久安。
“你若留在大楚,诸葛家可兴盛百年,你于十八部尚书之中挂个名也并非难事,但恐怕也只能止步于此。你若前往吴国,诸葛家可另谋他路,将来成就如何恐未可知。具体如何选择,在你。”贾诩淡淡道。
该说的他都说了,诸葛瑾最后如何选择他并不在乎。佛渡有缘人,他不过是在诸葛亮那里留个善缘,顺手为后人留个保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