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照拂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大邺女帝》最新章节!
如今,他更是不敢同父亲明说此事。
若是让父亲知道六郎是女子……
谢老太爷烦躁的端起茶杯:“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六郎的身子!六郎要是没了,为父也没了,这个宗主之位交到你的手中,为父还是很担心的!”
只希望,谢氏族人能尽快找到良医医治六郎的身子。
也希望,他这把老骨头能多撑几年,撑到六郎成人。
如此,他才能放心闭眼。
·
这算是谢云初第一次接触到,陈郡谢氏最中心的中枢团体。
听着他们的言谈,谢云初才更深层次的知道,士族到底是怎样的树大根深。
谢老太爷的子侄或从商,或入仕。
不敢说把控,却也占据着粮、盐这两样的半壁江山,其他丝、布……只要是人能想到的行当,谢氏都有涉足。
而明面上,这些行当看起来又都与谢氏无关。
谢氏族人立在背后,只管下令,下面自有的办事的人。
只在需要谢氏人出面打点关系的时候,谢氏之人才出面。
再加上与各地豪强联姻,原本因大邺式微,皇权打压的谢氏,表面上已经败落,其实内里并不是如外揣测的那般弱。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再加上这些年谢老太爷的费心筹谋。
大邺朝中有些位置虽说并非谢家人,可也是从谢氏的云山书院走出去的,其中不乏曾经被谢老太爷帮助过的读书人。
谢云初坐在谢老太爷的身旁,看着这个年过半百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家,也终于明白谢老太爷将她带入这个中枢团队之中来,是为了让她了解谢氏,也是为了让她成为谢二爷的底气。
谢老太爷身为鸿儒,在大邺德高望重,温厚仁善之名人尽皆知,他开设书院为大邺培育了无数良才,朝中多少官员多多少少……都是受过谢老太爷的恩惠的。
比如,当年从云山书院走出去的,寒门状元郭子都。
这些官员不姓谢,看似和谢家没有关系,却因云山书院和谢老太爷曾经不计回报的帮扶,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些官员在任之后,遇见谢氏族人,多多少少都会帮扶一些。
比如这些从商的谢氏族人,行商时,就会更为方便。
谢氏为官者,遇到曾受过谢氏恩惠的上下级,行事也就会更方便。
更遑论,谢老太爷的庶孙还是长公主独子宴小侯爷的伴读,庶长子更是官至吏部尚书……
谢大爷一旦坐上这吏部尚书之位,入仕的谢氏族人,和那些曾在云山书院读书的官员,就都成了谢氏可用人手。
这……才是当初谢大爷的嫡子谢云凌为国捐躯后,谢老太爷为何要让谢大爷借此功入吏部的缘由。
也是谢老太爷当初不惜牺牲自己的嫡长孙女,也一定要助谢大爷拿下吏部尚书之位的原因!
因为很早很早之前,谢老太爷就在图谋吏部尚书这个位置了。
谢氏族人,之所以……以谢老太爷马首是瞻。
是因为谢老太爷的文坛地位,谢老太爷的名声……
是因谢老太爷对谢氏前程清楚明了的谋划、手段。
还有谢老太爷手中的云山书院,依靠云山书院与朝中官员无声建立的关系。
和谢老太爷出色的儿子、孙子。
再加上谢老太爷对族人的慷慨,和全力照拂。
谢氏族人自然心甘情愿,将自己手中所有资源奉于谢老太爷面前,听凭谢老太爷调度。
因他们知道,有谢老太爷在,谢氏自会越来越好。
谢氏好,他们这些谢氏族人……才会更好!
迁去北魏一支谢氏族人,按照往年惯例也派了长子嫡孙回来祭祖,自然也在“茶会”之列。
“前年北魏雍州、幽州、旱灾,幽州的百姓头一年倒是还能挺过来,谁知道去年……旱灾更甚,就连秦州也受了旱灾,有百姓已经开始卖儿卖女,我们也是损失惨重,要是今年还是干旱,紧接着怕就是蝗灾了!再往后……百姓恐怕就要造反了。”
北魏一脉嫡长子谢瑾容说完,又转而看向谢三爷。
“谁知同荀弟一聊,才知道去年大邺并州也出现了旱灾!”谢瑾容摩挲着手指,摇头道,“这旱灾要是持续下去,对北魏和大邺来说,都不是个好征兆。”
自古以来,王朝兴替,都伴随着天灾和饥荒。
百姓饿死,揭竿起义,江山易主,朝代更替,对士族来说影响确实也不是特别大。
因为新的朝代需要士族支持。
但谢氏又有那么一点不同。
当年谢氏南迁不肯背弃母国,族内分成两派,以谢氏大宗为首的留在了母国,一派跟随另一嫡支去了北魏,如此便弱化了谢氏的势力。
若是再起动荡,北魏谢氏在北魏已小有气候,不见得能与大邺谢氏拧成一股绳。
要是再各自有所支持,彼此又无法说服,各自知晓其背后弱点,岂不是要“同根相煎”?
坐在谢老太爷身旁的谢云初手指动了动。
北魏连着两年旱灾的事情,谢云初在无妄山时,便已经听纪京辞说过了。
当时,精通占候之术的纪京辞还同他们讲述了,天灾和皇朝兴替的关系。
为何一个皇朝的气数将尽,首先便是农耕百姓揭竿而起。
然后深入讲到了《易经》,讲到了士族如何发迹。
“六郎在想什么?”
听到谢老太爷的声音,谢云初回神,起身长揖一礼道:“回祖父,如今大邺和北魏合兵攻打戎狄之战,想来也就到此为止了,大邺不分陇右都护府,只要北魏手中的岷州以南,与大邺国土相接的茂州、成都府、梓州,这其中也包括了旱灾之地秦州。”
谢云初照实回答:“六郎在想,或许这一次大邺费些周折,也能够得偿所愿,祖父可提前派人在大邺的兴元府、岐州置土地,等北魏和大邺两国契约、户籍都交割妥当,便可在岷川置地了。”
能坐在这里的,都是谢氏一族的人尖儿,自然都听懂了谢云初话里的意思。
兴元府和岐州离受灾的秦州很近……
如今,他更是不敢同父亲明说此事。
若是让父亲知道六郎是女子……
谢老太爷烦躁的端起茶杯:“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六郎的身子!六郎要是没了,为父也没了,这个宗主之位交到你的手中,为父还是很担心的!”
只希望,谢氏族人能尽快找到良医医治六郎的身子。
也希望,他这把老骨头能多撑几年,撑到六郎成人。
如此,他才能放心闭眼。
·
这算是谢云初第一次接触到,陈郡谢氏最中心的中枢团体。
听着他们的言谈,谢云初才更深层次的知道,士族到底是怎样的树大根深。
谢老太爷的子侄或从商,或入仕。
不敢说把控,却也占据着粮、盐这两样的半壁江山,其他丝、布……只要是人能想到的行当,谢氏都有涉足。
而明面上,这些行当看起来又都与谢氏无关。
谢氏族人立在背后,只管下令,下面自有的办事的人。
只在需要谢氏人出面打点关系的时候,谢氏之人才出面。
再加上与各地豪强联姻,原本因大邺式微,皇权打压的谢氏,表面上已经败落,其实内里并不是如外揣测的那般弱。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再加上这些年谢老太爷的费心筹谋。
大邺朝中有些位置虽说并非谢家人,可也是从谢氏的云山书院走出去的,其中不乏曾经被谢老太爷帮助过的读书人。
谢云初坐在谢老太爷的身旁,看着这个年过半百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家,也终于明白谢老太爷将她带入这个中枢团队之中来,是为了让她了解谢氏,也是为了让她成为谢二爷的底气。
谢老太爷身为鸿儒,在大邺德高望重,温厚仁善之名人尽皆知,他开设书院为大邺培育了无数良才,朝中多少官员多多少少……都是受过谢老太爷的恩惠的。
比如,当年从云山书院走出去的,寒门状元郭子都。
这些官员不姓谢,看似和谢家没有关系,却因云山书院和谢老太爷曾经不计回报的帮扶,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些官员在任之后,遇见谢氏族人,多多少少都会帮扶一些。
比如这些从商的谢氏族人,行商时,就会更为方便。
谢氏为官者,遇到曾受过谢氏恩惠的上下级,行事也就会更方便。
更遑论,谢老太爷的庶孙还是长公主独子宴小侯爷的伴读,庶长子更是官至吏部尚书……
谢大爷一旦坐上这吏部尚书之位,入仕的谢氏族人,和那些曾在云山书院读书的官员,就都成了谢氏可用人手。
这……才是当初谢大爷的嫡子谢云凌为国捐躯后,谢老太爷为何要让谢大爷借此功入吏部的缘由。
也是谢老太爷当初不惜牺牲自己的嫡长孙女,也一定要助谢大爷拿下吏部尚书之位的原因!
因为很早很早之前,谢老太爷就在图谋吏部尚书这个位置了。
谢氏族人,之所以……以谢老太爷马首是瞻。
是因为谢老太爷的文坛地位,谢老太爷的名声……
是因谢老太爷对谢氏前程清楚明了的谋划、手段。
还有谢老太爷手中的云山书院,依靠云山书院与朝中官员无声建立的关系。
和谢老太爷出色的儿子、孙子。
再加上谢老太爷对族人的慷慨,和全力照拂。
谢氏族人自然心甘情愿,将自己手中所有资源奉于谢老太爷面前,听凭谢老太爷调度。
因他们知道,有谢老太爷在,谢氏自会越来越好。
谢氏好,他们这些谢氏族人……才会更好!
迁去北魏一支谢氏族人,按照往年惯例也派了长子嫡孙回来祭祖,自然也在“茶会”之列。
“前年北魏雍州、幽州、旱灾,幽州的百姓头一年倒是还能挺过来,谁知道去年……旱灾更甚,就连秦州也受了旱灾,有百姓已经开始卖儿卖女,我们也是损失惨重,要是今年还是干旱,紧接着怕就是蝗灾了!再往后……百姓恐怕就要造反了。”
北魏一脉嫡长子谢瑾容说完,又转而看向谢三爷。
“谁知同荀弟一聊,才知道去年大邺并州也出现了旱灾!”谢瑾容摩挲着手指,摇头道,“这旱灾要是持续下去,对北魏和大邺来说,都不是个好征兆。”
自古以来,王朝兴替,都伴随着天灾和饥荒。
百姓饿死,揭竿起义,江山易主,朝代更替,对士族来说影响确实也不是特别大。
因为新的朝代需要士族支持。
但谢氏又有那么一点不同。
当年谢氏南迁不肯背弃母国,族内分成两派,以谢氏大宗为首的留在了母国,一派跟随另一嫡支去了北魏,如此便弱化了谢氏的势力。
若是再起动荡,北魏谢氏在北魏已小有气候,不见得能与大邺谢氏拧成一股绳。
要是再各自有所支持,彼此又无法说服,各自知晓其背后弱点,岂不是要“同根相煎”?
坐在谢老太爷身旁的谢云初手指动了动。
北魏连着两年旱灾的事情,谢云初在无妄山时,便已经听纪京辞说过了。
当时,精通占候之术的纪京辞还同他们讲述了,天灾和皇朝兴替的关系。
为何一个皇朝的气数将尽,首先便是农耕百姓揭竿而起。
然后深入讲到了《易经》,讲到了士族如何发迹。
“六郎在想什么?”
听到谢老太爷的声音,谢云初回神,起身长揖一礼道:“回祖父,如今大邺和北魏合兵攻打戎狄之战,想来也就到此为止了,大邺不分陇右都护府,只要北魏手中的岷州以南,与大邺国土相接的茂州、成都府、梓州,这其中也包括了旱灾之地秦州。”
谢云初照实回答:“六郎在想,或许这一次大邺费些周折,也能够得偿所愿,祖父可提前派人在大邺的兴元府、岐州置土地,等北魏和大邺两国契约、户籍都交割妥当,便可在岷川置地了。”
能坐在这里的,都是谢氏一族的人尖儿,自然都听懂了谢云初话里的意思。
兴元府和岐州离受灾的秦州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