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静心之前要清凉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总有一种宁静,让你听到生命的盛放》最新章节!
夏日炎炎似火烧,唐诗深处有清凉。
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古典情结,有心无意间,期待回归唐朝,抑或舒适地栖居在与纯朴自然最亲近的唐诗中。比如盛夏,如果不是使用电脑,我会一直回避开启空调。工业文明,让人酣享盛夏里的清凉,却是那么无情、绝决地与自然隔绝。
在唐诗中纳凉,对我来说,是心灵的舒展与酣享,于灵魂深处汩汩涌流沁人的诗意与凉意。
在古代,人们心平和,意舒缓,自然暑解。 “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此所谓,心静自然凉嘛。
白居易在《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坐为室空。”室空,心静,由表及里,渐至清凉佳境。
现代人啊,名与利将内心填得鼓鼓囊囊,日程安排、工作进程、收入支出……将每一寸心灵空间塞得密不透风。在室内,极尽奢华地摆满各式新潮家具和时尚家电,还有名花异草瓷瓶古玩名画……如此满当,何来清风,何来凉意?所以,关门闭窗,把空调调到25℃以下,尽情品味清凉,却是一劳永逸的现代工业味道。这种清凉是生硬的,是冷漠的,与人体格格不入。君不见,空调风送来凉爽,也赠予大量夏季“空调病”呢。
韦应物在《精舍纳凉》中说道:“山景寂已晦,野寺变苍苍。夕风吹高殿,露叶散林光。清钟始戒夜,幽禽尚归翔。谁复掩扉卧,不咏南轩凉。”一派山水自然,目之所及,清风绿叶,清凉月光,微凉钟声……现代都市,何处能觅到那一方清凉透爽的精舍呢?
树荫与凉亭,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唐代诗人陆希声诗曰:“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
树阴已是城市的稀罕之物了,日日顶着烈日在大街上来去,不大又不高的行道树,无论如何也洒不出诗意的阴凉。有好事者发动“古(大)树进城运动”,两三人才合抱得拢的大树,生硬地从大山里移植至到城市,孤零零看车来人往。挪了窝的古(大)树,被砍去大部分枝桠,太阳底下,只有几片如笠大小的阴地,如何生得凉风呀?
刘禹锡避暑之后提笔写诗《刘附马水亭避暑》,也有凉亭,还有翠竹:“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现代社会,凉亭早已失去踪影,去问问都市人:“什么是亭?”他一定会答:“亭啊?我当然知道,是候公车用的嘛!”唉,远去的凉亭,把那一份清凉的古典情怀,也带走了。
最喜欢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纳凉》,读着读着,不觉顿生凉意。“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这简直就是一幅唐代子民浪漫度夏纳凉图。树高大,且浓密,有清流,水潺潺,大山豁口处,山风习习,长驱直入。人卧石上,清水洗尘,双脚入水,凉从脚下起,然后,惬意地与河边垂钓者懒懒地望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时光似乎都为此间的美好,而留驻。
@静心:
读到此情此景,怎不是仙境,怎不令人向往呢?在唐诗中纳凉,心静,意美,景深,清凉自然来啊。山是清凉山,景透清凉意。一颗静心,要是就是这样的微微的清凉,任夏之烦燥侵扰,任工作忙乱袭击,静心依然故我。炎炎夏日,我们向唐诗要清凉,扰扰生活,我们向清凉要宁静。
夏日炎炎似火烧,唐诗深处有清凉。
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古典情结,有心无意间,期待回归唐朝,抑或舒适地栖居在与纯朴自然最亲近的唐诗中。比如盛夏,如果不是使用电脑,我会一直回避开启空调。工业文明,让人酣享盛夏里的清凉,却是那么无情、绝决地与自然隔绝。
在唐诗中纳凉,对我来说,是心灵的舒展与酣享,于灵魂深处汩汩涌流沁人的诗意与凉意。
在古代,人们心平和,意舒缓,自然暑解。 “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此所谓,心静自然凉嘛。
白居易在《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坐为室空。”室空,心静,由表及里,渐至清凉佳境。
现代人啊,名与利将内心填得鼓鼓囊囊,日程安排、工作进程、收入支出……将每一寸心灵空间塞得密不透风。在室内,极尽奢华地摆满各式新潮家具和时尚家电,还有名花异草瓷瓶古玩名画……如此满当,何来清风,何来凉意?所以,关门闭窗,把空调调到25℃以下,尽情品味清凉,却是一劳永逸的现代工业味道。这种清凉是生硬的,是冷漠的,与人体格格不入。君不见,空调风送来凉爽,也赠予大量夏季“空调病”呢。
韦应物在《精舍纳凉》中说道:“山景寂已晦,野寺变苍苍。夕风吹高殿,露叶散林光。清钟始戒夜,幽禽尚归翔。谁复掩扉卧,不咏南轩凉。”一派山水自然,目之所及,清风绿叶,清凉月光,微凉钟声……现代都市,何处能觅到那一方清凉透爽的精舍呢?
树荫与凉亭,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唐代诗人陆希声诗曰:“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
树阴已是城市的稀罕之物了,日日顶着烈日在大街上来去,不大又不高的行道树,无论如何也洒不出诗意的阴凉。有好事者发动“古(大)树进城运动”,两三人才合抱得拢的大树,生硬地从大山里移植至到城市,孤零零看车来人往。挪了窝的古(大)树,被砍去大部分枝桠,太阳底下,只有几片如笠大小的阴地,如何生得凉风呀?
刘禹锡避暑之后提笔写诗《刘附马水亭避暑》,也有凉亭,还有翠竹:“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现代社会,凉亭早已失去踪影,去问问都市人:“什么是亭?”他一定会答:“亭啊?我当然知道,是候公车用的嘛!”唉,远去的凉亭,把那一份清凉的古典情怀,也带走了。
最喜欢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纳凉》,读着读着,不觉顿生凉意。“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这简直就是一幅唐代子民浪漫度夏纳凉图。树高大,且浓密,有清流,水潺潺,大山豁口处,山风习习,长驱直入。人卧石上,清水洗尘,双脚入水,凉从脚下起,然后,惬意地与河边垂钓者懒懒地望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时光似乎都为此间的美好,而留驻。
@静心:
读到此情此景,怎不是仙境,怎不令人向往呢?在唐诗中纳凉,心静,意美,景深,清凉自然来啊。山是清凉山,景透清凉意。一颗静心,要是就是这样的微微的清凉,任夏之烦燥侵扰,任工作忙乱袭击,静心依然故我。炎炎夏日,我们向唐诗要清凉,扰扰生活,我们向清凉要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