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觉醒时刻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不抱怨的世界》最新章节!
真诚的分享
近来,我去旅行时,恶劣的天气使好几个目的地机场无法正常运行,许多班机因此取消或延误。我换乘了其他班机,坐在登机门旁,看到柜台处那位不幸的航空公司代表正被众人炮轰。大家似乎认定天气不好、班机取消,还有他们遇到的各种糟糕事都是她的错,每个人轮流把自己的不幸归咎到她身上,我看得出来,她快崩溃了。
这时,一个小灯泡在我脑海中亮了起来:“有了!”我向来惯于听从自己的直觉,于是便站起身来,走到那排想给她难看的人中占了一个位子。我耐心等候着,终于走到她面前时,她抬起疲惫的双眼看着我,额头因压力侵逼而皱了起来,她问:“先生,我能为您服务吗?”
我说:“能。” 然后我请她在跟我说话时装出忙碌的样子。我告诉她,我来排队是要给她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在她打字时(我不知道她在打什么),我提醒她,这些人都打算毁了她这一天,但她的生命中还有其他真正关心她的人,她也有自己热爱的事物,能赋予她生命的意义;这些都远比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事更重要。既然如此,此刻的一切就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该让她心烦。我们来来回回聊了几分钟,她则继续装成忙碌的样子。
看她重新恢复冷静后,我知道她得回去工作了,我祝福她工作顺利,告诉她该服务下位客户了。她抬头看着我,我看出她眼中泛着微微的泪光。她说:“非常感谢你。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我微笑着告诉她,感谢我的最佳方式就是:当她一有机会,就再将这份善心传递给另一个人。
——哈利·塔克
纽约州纽约市
“印第安人知道如何生活得无欲无求,如何遭受苦难而不去抱怨,如何唱着歌快乐地死去。”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一名年轻的修道士加入一个要求谨守静默戒律的教团,所有人都要在修道院院长同意之后才能发言。将近五年后,院长终于来找这位见习修士,对他说:“你可以讲两个字。”
修道士字斟句酌,最后说了两个字:“床硬。” 院长慎重思量之后,答道:“很遗憾你的床不舒服。我们会看看能否帮你换张床。”
又过了五年之后,院长再次来找这位年轻的修道士,说:“你可以再讲两个字。”
修道士仔细考虑了很久,说:“脚冷。”
院长说:“我会考虑一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修道士入院十五年时,院长让他再说两个字。
修道士说:“我走。”
院长回答:“这样说不定最好。自从你来之后,除了发牢骚,什么事也没做。”
就像这位年轻的修道士,过去你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经常抱怨。但现在你已经觉醒了,知道自己的确经常抱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把身体重心放在某只手臂或腿上,坐着、靠着或躺着保持一段时间后,一旦我们转移重心,血液再冲回到这部分肢体时,我们身体的这部分就会感到麻痹并且刺痛。有时候这种刺痛很不舒服,甚至痛苦难耐。当你开始察觉到自己抱怨的天性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那么在察觉到自己抱怨的频率之后,你可能会感到很吃惊。没关系,继续移动手环,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第二章中我曾提到过,我小时候非常胖,但我在高三时甩掉了一百多磅的赘肉。当朋友问我是什么饮食法发挥了这么强大的减肥功效时,我坦诚地告诉他们:“我持之以恒沿用的那种。”我试过几十种饮食法,最后终于固定采用其中一种,结果也很理想。
所以,即使你发现自己有多么经常抱怨、为此觉得吃惊或发窘,你也一样要坚持到底。即使你觉得自己有正当的理由可以抱怨,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即使你非常想要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获取别人的关注、同情,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特别是,即使你在好多天成功做到不抱怨后不幸马失前蹄、口吐怨言,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即使你已经到了第二十天,只要你抱怨了一句,就要移动手环,重新开始。你就是需要坚持下去,一遍一遍转移手环,一遍一遍从头开始。
“成功就是即使一次又一次失败,也依然热情不灭。”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我有个爱好,就是表演抛接杂耍。我是从一本书上学会怎么玩抛接杂耍的,这本书还附赠了三个方形沙包,里面装了压碎的胡桃壳。沙包的形状与填充物的选择经过精心设计,确保沙包掉下来时不会滚跑。而隐含在这些沙包里的重要讯息就是——我们会掉下来。
多年来,我会在女儿的学校集会和其他活动上表演抛接杂耍,却一向婉拒才艺表演的邀约。抛接杂耍不是才艺表演,而是技能。才艺要经由陶冶栽培才能臻于纯熟精湛,而技能则是大多数人只要愿意投注时间就能掌握的。
我表演抛接杂耍,人们经常会说:“我真希望我也会。”
对此,我的回答是:“你也能,只要你花时间练习。”
往往,他们会说:“我身体不够协调。”这简单的一句话,就使他们免于付出为掌握一种技能而应该做出的尝试与努力。其实,这个技能我相信所有人都能掌握。
许多人在听说不抱怨的挑战之后,也会说:“我真希望我能做得到,但是我肯定做不到。”
胡说!变得不抱怨就像抛接杂耍一样,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的技能。你只需要每次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很快收获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功,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麦克的油漆球一样。
我曾经教人玩过抛接杂耍,而且我一向先拿不会滚跑的沙包给他们试,叫他们把沙包丢在地上。
我告诉他们:“现在,把沙包捡起来。” 他们便捡起来。
“现在再扔到地上。”他们也会照着去做。
“很好,现在捡起它来。”
“扔掉。”
“捡起来。”
“扔掉。”
“捡起来。”
我们会这样来来回回做很多次,直到他们开始厌倦这整个练习,并置疑“这究竟和学习抛接球有什么关系?”为止。
我告诉他们:“关系可大了。如果你真的想学这门杂耍,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你们要掉掉捡捡几千次,才能掌握这门杂耍的技巧。但是,”我还向他们保证,“只要你坚持练习,就肯定能够掌握它。”
你只要不停地捡球。即使你已经累到不想再丢了,又气又恼,快要没辙了,也要一次次把它们捡起来。即使别人嘲笑你,也要继续捡球。即使你看上去好像技艺有所退步,抛接球持续时间比之前更短了,你也要继续捡球。你只要不停地捡球。
每当我要新学一种抛接招数,就会重回掉掉捡捡的状态。我第一次学耍棒子时,我把一根棒子丢向空中,棒子落下时,木头把手重重敲到了我的锁骨,打出了一道红肿的痕迹。我于是把棒子丢进衣柜,认定自己肯定学不会抛接棒子。
那些把紫色手环扔到抽屉里的人肯定也认定自己做不到不抱怨。但是,如果让棒子一直在衣柜里积灰,那我就根本不可能学会抛接棒子了。于是大约一年以后,我又把那些棒子翻出来重新尝试。
我小心翼翼,当棒子的把手砸向我的时候,尽力避开。由于我这次愿意不断练习,我最后成功学会了耍棒子。现在我不只会耍棒子,还能耍刀子,连燃烧的火把也照耍不误。
只要愿意反复不断地捡球、捡棒子、捡刀子、捡火把,任何人都能学会抛接杂耍。只要愿意移动手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开始,任何人都能变得不再抱怨。
你可能会纳闷儿:“我所说的话,什么时候算是抱怨,什么时候又只是陈述事实呢?”记住,抱怨与陈述事实的区别在于你投注其中的能量。根据罗宾·柯瓦斯基博士的说法:“一项特定的陈述是否反映出怨气……取决于说话者的内心是否感受到了不满。”抱怨与非抱怨陈述,它们使用的语言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但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你在话里传达的用意以及隐含的能量。在“有意识的无能”这个阶段,你就是要察觉自己所说的话;而且更重要的是,察觉这些话背后所隐含的能量。
记住,即使你最快完成二十一天挑战,你也不会获得什么奖励。事实上,我很怀疑那些声称自己开始练习一周后就能达到第七天的人。根据我的经验,那些人应该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抱怨。他们虽然戴着手环,但依然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那些最后真的能够取得进步的人,都会像今天在我们的Facebook主页(www.facebook.com/AComplaintFreeWorld)留言的这位女士说的一样:“我十分钟前刚收到手环并戴上……但是,现在我就已经移动手环五次了。”一个小时后,她又留了一条言:“我已经移动手环超过十次了!”
我的回复很简单:“坚持下去,你走上正轨了。”
“习惯就是习惯,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就扔出窗外的;要想抛弃旧习惯,你只能一次一个台阶,慢慢把它拖下楼梯。”
——马克·吐温(Mark Twain)
想要变得不再抱怨,不是赛跑,也不是仙丹,而是一种转变的过程。你是在学习、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放弃一种根深蒂固的积习。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想要变得不再抱怨,就应该不再试图改变无法变更的事实。我写这一段内容时,正坐在加州圣荷西的火车站里。我的火车预计在早上九点发车,现在已经是早上十点半,而我刚刚得知,新的发车时间是中午十二点——晚点了整整三个小时。你读了我刚刚写的内容,可能会以为我在抱怨。
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能量是投注于当下的状态。我坐在火车月台上,享受着美好的春日早晨,品尝着美味的肉桂茶,同时将我所热衷的这一切分享给你。我非常快乐,充满了感激。火车晚发车真是莫大的祝福,因为这给了我更多的时间写作,让我能在美妙的环境里做自己喜爱的事。
嗯,那如果我不想等呢?说不定我会大声抱怨,对售票员发脾气,或是对周围其他人发牢骚。也许,我可以让发车的时间提早。这样有可能奏效,对吗?
当然不会奏效。
但我们时常看到这种行为。火车会在它该来的时候到站,而那就是最完美的时刻。
最近我接受了一家电台的晨间节目专访,有位播音员说:“但我这工作就是靠抱怨来维持的——而且我靠抱怨赚来的薪水很高。”
我说:“好,那么,从一到十的等级来看,你有多快乐呢?”
他顿了一下之后说道:“可以有负数吗?”
抱怨可能在许多方面都能为我们带来益处,为我们赢得关注和同情;它甚至会为我们赢得收音机听众,但是抱怨所能带来的益处中不包括快乐。
而你应当获得快乐,应当获得你所渴望的财富,应当获得让你感到充实、满足的友谊与感情,应当身体健康,并且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事业。
你要知道: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应当得到。
不要再找借口,快朝梦想前进吧。如果你还在说些“男人都不敢给承诺”“我们家每个人都是胖子”“我手脚不协调”“我高中的指导老师说我一辈子都一事无成”之类的话,那你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受害者。受害者不会成为胜利者,你必须选择你想成为哪一种人。
抱怨就像艾皮斯坦(Epstein)的妈妈写的字条。还记得《欢迎回来,科特》(Welcome Back, Kotter,20世纪70年代美国热门电视剧,由约翰·特拉沃尔塔等主演)那部电视剧吗?艾皮斯坦是这部校园喜剧里的一个学生角色,他常常带着字条到学校,借此逃避某些他不愿做的事情。字条上可能会写“艾皮斯坦今天不能考试,因为他熬了一整夜在研究癌症的疗法。署名:艾皮斯坦的母亲”。当然,这些字条都是艾皮斯坦自己写来以逃避考试和学校作业的。我们抱怨,是为了让自己脱身,以逃避冒险和其他行动。这些怨言听起来合情合理,却都是站不住脚的借口,就像影片里的字条,写的人其实就是提交字条的人——我们自己。
请你明白,我了解你也可能有过艰难甚至痛苦的经历,很多人都是一样的。你可以无止境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坚称自己没有做错,不必对已然发生的一切承担什么责任,然后让它成为囿限你一生的借口。或者,你也可以想想弹弓的原理。
是什么决定了弹弓上的石头能飞多远?答案是:看你能把弹弓上的橡皮筋拉多远。如果你研究成功人物的生平,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成功,并不是排除了生命中的挑战,而是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他们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并借此来帮助自己成长。他们不向任何人陈述自己受到多少委屈,而是寻找在困难挑战中转败为胜的机会。而且你看,他们找到了。他们把橡皮筋往后拉得远远的,结果也就翱翔得更高、更远。
1928年,芙蕾达·尼克尔森·伍德罗夫(Freida Nicholson Woodroof)生于堪萨斯城塞奇威克郡的一处小农舍中。
尽管她身材娇小,身高不足五英尺,但她的身材非常匀称,相貌也是出奇地美艳。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受到各个年龄层男性的关注。“那些男人就是不肯放过我。”她脸上挂着调皮的神情,微笑着说,“但是,其实我真的很享受别人的关注。”
1966年8月27日,芙蕾达驾驶着1963年产的雪佛兰,行驶在郡里的高速公路上。往年此时,天气往往酷热难耐,但是那一年冷空气前锋提早来临,因此气温非常宜人,只有七十二华氏度(约二十二摄氏度)。芙蕾达此前一整个上午,都在帮当地的儿童日托所粉刷墙壁。当时,清爽的风从敞开的车窗徐徐吹进,吹干了她手上的油漆。她感到充实而轻盈,兴致高昂,感觉自己就像车窗外广阔的密苏里天空中飘浮着的棉花云一样自由自在。
芙蕾达下午没什么事。她可以回到家,等她女儿的电话——她的女儿之前刚刚嫁给一个北卡罗来纳州的士兵;或者她可以到她的朋友阿达家去喝杯咖啡,聊聊女儿结婚的喜悦。最后,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她决定回家,等候来自女儿的电话。她是这么想的:她可以接完电话再去阿达家,这样她就有更多的东西可以与朋友分享了。
车快开到阿利卫理公会教堂时,她看到了一个东西。她反应了一会儿才意识到那是什么——前面的拐弯处,一名青年男子驾驶一辆红色的大型车向她飞速驶来。在短短的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她的大脑飞速运转,思维从“这是怎么了?”到“他走错车道了,肯定会停下来的”再到“坏了,要撞上了”。
芙蕾达用力将方向盘向右打,把车开进右边狭窄的沟中,刚刚好错过迎面驶来的红车以及它粗心的主人。同时,她猛踩刹车,用尽全身的力气将方向盘向左打,试图让车驶回原来的车道。由于猛然减速、急转方向以及车身巨大的前冲力,她的车失去了控制,在地上翻了好几个圈。
1963年产的车中,没几辆配备安全带;即使装了安全带,也没什么人会使用。时间仿佛凝固了。芙蕾达紧急中,赶忙滑向旁边的副驾驶座,以防滚动中被方向盘刺伤。重达1.25吨的雪佛兰就像一头愤怒、受伤的巨兽一样在地上跳跃、翻滚。
芙蕾达聪明地躲到副驾驶座后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方向盘就将驾驶座砸了个粉碎。
她的脸多次撞到风挡玻璃上,严重的伤势使她失去了感觉,但是意识尚存。
此后的几秒钟就像几个小时一样难熬。凝固的时间开始继续流动,芙蕾达的车渐渐停了下来。她娇小的身躯摔在之前车窗应该在的空洞中,遍体鳞伤。她的上身可以自由活动,但是屁股和腿卡在了已变成废墟的车子里。她的脸重重地摔到了满是玻璃的地面上。
在意识的边缘,她模模糊糊地想着:“我还没死。只要我没死,那么就没问题。”
但是,这场车祸还没有完全结束。就像是一头凶暴、濒死的公牛,这辆已经严重受损的雪佛兰震颤了一下,慢慢地翻转了最后一次。这一次,轧到了芙蕾达的头部。
但是,她仍旧没有失去意识。
汽车的重量把芙蕾达曾经美貌的脸轧坏了。她仍然清醒着,伤势严重,但是心思不在自己的伤势上——她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身体吸进足够的空气,以维持生命。
她仅存的鼻子塌掉了,根本不能用,她的嘴也被挤得张不开。芙蕾达强迫她的肺通过一个不足铅笔头大小的洞吸入新鲜空气。每次呼气、每次吸气都差不多要花上一分钟的时间。她的心里充满了恐慌。
“我们得把她拉出来。”仿佛从一千英里之外,一个男人的声音飘了过来。
另一个喊着:“快去向雷切尔兄弟借拖拉机!”
芙蕾达根本来不及想自己是否能获救。她只是竭尽全力想要呼吸。
仿佛过了一整个世纪,芙蕾达才真正地感觉到了拖拉机的靠近——此前她只能听到拖拉机从远处靠近的声音。当拖拉机的液压升降机把车抬起来时,她的身体重重摔到了地上。但是,那时她头脑中想的,不是自己的身体有多痛苦,而是自己终于可以顺畅呼吸了——她为此感到狂喜。
她的脸破相了。她曾经迷人的蓝色眼睛现在被挤出了眼眶,曾经美丽的面容现在变得非常吓人。
她受到了强烈的惊吓,但是依然非常清醒。在意识的边缘,她听到了周围聚集起来的围观者在窃窃私语。
一个人说:“天哪!”
另一个人说:“她之前长得多好看哪!”
第三个人插了一嘴:“还好,她年轻的时候结婚生孩子了。”
要到达出事地点,救护车得行驶将近四十英里。这个过程中,她不能说话,颅骨和脸部严重受伤,之前躺在路边的沟里,她一直在想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失去意识。
她一直都很清醒。
几小时后,她终于来到了医院。由于她的脑部受伤,最初的二十四个小时里,医生不能给她打止痛剂。极富同情心的护士爱小姐(一个有趣的姓氏)在她的病床前握着她的手,陪伴了她整整一天。疼痛就像烈火在芙蕾达周身燃烧。如果她有面部机能、能够尖叫的话,她肯定会一直尖叫。她紧握着护士爱小姐的手,爱小姐则温柔地轻声鼓励她坚持下去。
最初的二十四个小时过去后,她终于可以打止痛针了。此后,她睡了长长的一觉。直到感觉到孩子们的泪水落在自己的手上,她才慢慢苏醒过来。
当医生终于把她严重受伤的面部修复好,她说出了车祸以来的第一句话:“我原谅那个司机。”说完后,她就又陷入了昏迷。
芙蕾达一共做了二十二次整形修复手术,才重新拥有了新的面庞。现在,她的脸上挂着蒙娜丽莎一样的神秘微笑,相比于那场恐怖的汽车事故,她的笑容欢乐而狡黠。她的假眼看上去非常逼真,与幸存下来的另一只眼看上去一模一样,并且眨动时闪耀着相同的光辉。
芙蕾达上周度过了自己八十三岁的生日,我有幸在当天与她吃午饭庆生。她是那么充满活力与感染力,一进屋甚至能让整个房间都明亮起来,让人完全猜不到她已经八十多岁了。
对很多人来说,这场交通事故能够毁掉他们的一生。但是对于芙蕾达,这场事故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我问她:“我知道你已经原谅了那个开红车的司机。但是,对于这场车祸给你带来的改变,你是否心怀怨恨呢?”
芙蕾达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此时她笑得更灿烂了:“改变我?不,这场车祸并没有改变我。我还是之前的那个人,我一直都有内在美。”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寻找事物好的方面。”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车祸差不多五十年后,芙蕾达继续过着自己充实美满的生活。她开创了一份成功的小生意,养大了自己的孩子,充分享受生命。她会告诉你,如果这场车祸有影响的话,那么影响也主要在于:车祸帮助她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不仅仅是有一张漂亮的脸蛋。
她对我说:“我至少还能活二十二年,我准备尽情享受人生。”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重创时,我们可以选择是让它打败我们,还是让它帮助我们完善自我。
灾难之火可以吞噬我们,也可以锤炼我们。
困难可以是悲惨的结局,也可以是欢乐的新开端。
真诚的分享
近来,我去旅行时,恶劣的天气使好几个目的地机场无法正常运行,许多班机因此取消或延误。我换乘了其他班机,坐在登机门旁,看到柜台处那位不幸的航空公司代表正被众人炮轰。大家似乎认定天气不好、班机取消,还有他们遇到的各种糟糕事都是她的错,每个人轮流把自己的不幸归咎到她身上,我看得出来,她快崩溃了。
这时,一个小灯泡在我脑海中亮了起来:“有了!”我向来惯于听从自己的直觉,于是便站起身来,走到那排想给她难看的人中占了一个位子。我耐心等候着,终于走到她面前时,她抬起疲惫的双眼看着我,额头因压力侵逼而皱了起来,她问:“先生,我能为您服务吗?”
我说:“能。” 然后我请她在跟我说话时装出忙碌的样子。我告诉她,我来排队是要给她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在她打字时(我不知道她在打什么),我提醒她,这些人都打算毁了她这一天,但她的生命中还有其他真正关心她的人,她也有自己热爱的事物,能赋予她生命的意义;这些都远比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事更重要。既然如此,此刻的一切就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该让她心烦。我们来来回回聊了几分钟,她则继续装成忙碌的样子。
看她重新恢复冷静后,我知道她得回去工作了,我祝福她工作顺利,告诉她该服务下位客户了。她抬头看着我,我看出她眼中泛着微微的泪光。她说:“非常感谢你。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我微笑着告诉她,感谢我的最佳方式就是:当她一有机会,就再将这份善心传递给另一个人。
——哈利·塔克
纽约州纽约市
“印第安人知道如何生活得无欲无求,如何遭受苦难而不去抱怨,如何唱着歌快乐地死去。”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一名年轻的修道士加入一个要求谨守静默戒律的教团,所有人都要在修道院院长同意之后才能发言。将近五年后,院长终于来找这位见习修士,对他说:“你可以讲两个字。”
修道士字斟句酌,最后说了两个字:“床硬。” 院长慎重思量之后,答道:“很遗憾你的床不舒服。我们会看看能否帮你换张床。”
又过了五年之后,院长再次来找这位年轻的修道士,说:“你可以再讲两个字。”
修道士仔细考虑了很久,说:“脚冷。”
院长说:“我会考虑一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修道士入院十五年时,院长让他再说两个字。
修道士说:“我走。”
院长回答:“这样说不定最好。自从你来之后,除了发牢骚,什么事也没做。”
就像这位年轻的修道士,过去你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经常抱怨。但现在你已经觉醒了,知道自己的确经常抱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把身体重心放在某只手臂或腿上,坐着、靠着或躺着保持一段时间后,一旦我们转移重心,血液再冲回到这部分肢体时,我们身体的这部分就会感到麻痹并且刺痛。有时候这种刺痛很不舒服,甚至痛苦难耐。当你开始察觉到自己抱怨的天性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那么在察觉到自己抱怨的频率之后,你可能会感到很吃惊。没关系,继续移动手环,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第二章中我曾提到过,我小时候非常胖,但我在高三时甩掉了一百多磅的赘肉。当朋友问我是什么饮食法发挥了这么强大的减肥功效时,我坦诚地告诉他们:“我持之以恒沿用的那种。”我试过几十种饮食法,最后终于固定采用其中一种,结果也很理想。
所以,即使你发现自己有多么经常抱怨、为此觉得吃惊或发窘,你也一样要坚持到底。即使你觉得自己有正当的理由可以抱怨,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即使你非常想要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获取别人的关注、同情,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特别是,即使你在好多天成功做到不抱怨后不幸马失前蹄、口吐怨言,你也一定要坚持到底——即使你已经到了第二十天,只要你抱怨了一句,就要移动手环,重新开始。你就是需要坚持下去,一遍一遍转移手环,一遍一遍从头开始。
“成功就是即使一次又一次失败,也依然热情不灭。”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我有个爱好,就是表演抛接杂耍。我是从一本书上学会怎么玩抛接杂耍的,这本书还附赠了三个方形沙包,里面装了压碎的胡桃壳。沙包的形状与填充物的选择经过精心设计,确保沙包掉下来时不会滚跑。而隐含在这些沙包里的重要讯息就是——我们会掉下来。
多年来,我会在女儿的学校集会和其他活动上表演抛接杂耍,却一向婉拒才艺表演的邀约。抛接杂耍不是才艺表演,而是技能。才艺要经由陶冶栽培才能臻于纯熟精湛,而技能则是大多数人只要愿意投注时间就能掌握的。
我表演抛接杂耍,人们经常会说:“我真希望我也会。”
对此,我的回答是:“你也能,只要你花时间练习。”
往往,他们会说:“我身体不够协调。”这简单的一句话,就使他们免于付出为掌握一种技能而应该做出的尝试与努力。其实,这个技能我相信所有人都能掌握。
许多人在听说不抱怨的挑战之后,也会说:“我真希望我能做得到,但是我肯定做不到。”
胡说!变得不抱怨就像抛接杂耍一样,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的技能。你只需要每次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很快收获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功,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麦克的油漆球一样。
我曾经教人玩过抛接杂耍,而且我一向先拿不会滚跑的沙包给他们试,叫他们把沙包丢在地上。
我告诉他们:“现在,把沙包捡起来。” 他们便捡起来。
“现在再扔到地上。”他们也会照着去做。
“很好,现在捡起它来。”
“扔掉。”
“捡起来。”
“扔掉。”
“捡起来。”
我们会这样来来回回做很多次,直到他们开始厌倦这整个练习,并置疑“这究竟和学习抛接球有什么关系?”为止。
我告诉他们:“关系可大了。如果你真的想学这门杂耍,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你们要掉掉捡捡几千次,才能掌握这门杂耍的技巧。但是,”我还向他们保证,“只要你坚持练习,就肯定能够掌握它。”
你只要不停地捡球。即使你已经累到不想再丢了,又气又恼,快要没辙了,也要一次次把它们捡起来。即使别人嘲笑你,也要继续捡球。即使你看上去好像技艺有所退步,抛接球持续时间比之前更短了,你也要继续捡球。你只要不停地捡球。
每当我要新学一种抛接招数,就会重回掉掉捡捡的状态。我第一次学耍棒子时,我把一根棒子丢向空中,棒子落下时,木头把手重重敲到了我的锁骨,打出了一道红肿的痕迹。我于是把棒子丢进衣柜,认定自己肯定学不会抛接棒子。
那些把紫色手环扔到抽屉里的人肯定也认定自己做不到不抱怨。但是,如果让棒子一直在衣柜里积灰,那我就根本不可能学会抛接棒子了。于是大约一年以后,我又把那些棒子翻出来重新尝试。
我小心翼翼,当棒子的把手砸向我的时候,尽力避开。由于我这次愿意不断练习,我最后成功学会了耍棒子。现在我不只会耍棒子,还能耍刀子,连燃烧的火把也照耍不误。
只要愿意反复不断地捡球、捡棒子、捡刀子、捡火把,任何人都能学会抛接杂耍。只要愿意移动手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开始,任何人都能变得不再抱怨。
你可能会纳闷儿:“我所说的话,什么时候算是抱怨,什么时候又只是陈述事实呢?”记住,抱怨与陈述事实的区别在于你投注其中的能量。根据罗宾·柯瓦斯基博士的说法:“一项特定的陈述是否反映出怨气……取决于说话者的内心是否感受到了不满。”抱怨与非抱怨陈述,它们使用的语言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但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你在话里传达的用意以及隐含的能量。在“有意识的无能”这个阶段,你就是要察觉自己所说的话;而且更重要的是,察觉这些话背后所隐含的能量。
记住,即使你最快完成二十一天挑战,你也不会获得什么奖励。事实上,我很怀疑那些声称自己开始练习一周后就能达到第七天的人。根据我的经验,那些人应该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抱怨。他们虽然戴着手环,但依然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那些最后真的能够取得进步的人,都会像今天在我们的Facebook主页(www.facebook.com/AComplaintFreeWorld)留言的这位女士说的一样:“我十分钟前刚收到手环并戴上……但是,现在我就已经移动手环五次了。”一个小时后,她又留了一条言:“我已经移动手环超过十次了!”
我的回复很简单:“坚持下去,你走上正轨了。”
“习惯就是习惯,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就扔出窗外的;要想抛弃旧习惯,你只能一次一个台阶,慢慢把它拖下楼梯。”
——马克·吐温(Mark Twain)
想要变得不再抱怨,不是赛跑,也不是仙丹,而是一种转变的过程。你是在学习、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放弃一种根深蒂固的积习。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想要变得不再抱怨,就应该不再试图改变无法变更的事实。我写这一段内容时,正坐在加州圣荷西的火车站里。我的火车预计在早上九点发车,现在已经是早上十点半,而我刚刚得知,新的发车时间是中午十二点——晚点了整整三个小时。你读了我刚刚写的内容,可能会以为我在抱怨。
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能量是投注于当下的状态。我坐在火车月台上,享受着美好的春日早晨,品尝着美味的肉桂茶,同时将我所热衷的这一切分享给你。我非常快乐,充满了感激。火车晚发车真是莫大的祝福,因为这给了我更多的时间写作,让我能在美妙的环境里做自己喜爱的事。
嗯,那如果我不想等呢?说不定我会大声抱怨,对售票员发脾气,或是对周围其他人发牢骚。也许,我可以让发车的时间提早。这样有可能奏效,对吗?
当然不会奏效。
但我们时常看到这种行为。火车会在它该来的时候到站,而那就是最完美的时刻。
最近我接受了一家电台的晨间节目专访,有位播音员说:“但我这工作就是靠抱怨来维持的——而且我靠抱怨赚来的薪水很高。”
我说:“好,那么,从一到十的等级来看,你有多快乐呢?”
他顿了一下之后说道:“可以有负数吗?”
抱怨可能在许多方面都能为我们带来益处,为我们赢得关注和同情;它甚至会为我们赢得收音机听众,但是抱怨所能带来的益处中不包括快乐。
而你应当获得快乐,应当获得你所渴望的财富,应当获得让你感到充实、满足的友谊与感情,应当身体健康,并且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事业。
你要知道: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应当得到。
不要再找借口,快朝梦想前进吧。如果你还在说些“男人都不敢给承诺”“我们家每个人都是胖子”“我手脚不协调”“我高中的指导老师说我一辈子都一事无成”之类的话,那你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受害者。受害者不会成为胜利者,你必须选择你想成为哪一种人。
抱怨就像艾皮斯坦(Epstein)的妈妈写的字条。还记得《欢迎回来,科特》(Welcome Back, Kotter,20世纪70年代美国热门电视剧,由约翰·特拉沃尔塔等主演)那部电视剧吗?艾皮斯坦是这部校园喜剧里的一个学生角色,他常常带着字条到学校,借此逃避某些他不愿做的事情。字条上可能会写“艾皮斯坦今天不能考试,因为他熬了一整夜在研究癌症的疗法。署名:艾皮斯坦的母亲”。当然,这些字条都是艾皮斯坦自己写来以逃避考试和学校作业的。我们抱怨,是为了让自己脱身,以逃避冒险和其他行动。这些怨言听起来合情合理,却都是站不住脚的借口,就像影片里的字条,写的人其实就是提交字条的人——我们自己。
请你明白,我了解你也可能有过艰难甚至痛苦的经历,很多人都是一样的。你可以无止境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坚称自己没有做错,不必对已然发生的一切承担什么责任,然后让它成为囿限你一生的借口。或者,你也可以想想弹弓的原理。
是什么决定了弹弓上的石头能飞多远?答案是:看你能把弹弓上的橡皮筋拉多远。如果你研究成功人物的生平,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成功,并不是排除了生命中的挑战,而是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他们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并借此来帮助自己成长。他们不向任何人陈述自己受到多少委屈,而是寻找在困难挑战中转败为胜的机会。而且你看,他们找到了。他们把橡皮筋往后拉得远远的,结果也就翱翔得更高、更远。
1928年,芙蕾达·尼克尔森·伍德罗夫(Freida Nicholson Woodroof)生于堪萨斯城塞奇威克郡的一处小农舍中。
尽管她身材娇小,身高不足五英尺,但她的身材非常匀称,相貌也是出奇地美艳。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受到各个年龄层男性的关注。“那些男人就是不肯放过我。”她脸上挂着调皮的神情,微笑着说,“但是,其实我真的很享受别人的关注。”
1966年8月27日,芙蕾达驾驶着1963年产的雪佛兰,行驶在郡里的高速公路上。往年此时,天气往往酷热难耐,但是那一年冷空气前锋提早来临,因此气温非常宜人,只有七十二华氏度(约二十二摄氏度)。芙蕾达此前一整个上午,都在帮当地的儿童日托所粉刷墙壁。当时,清爽的风从敞开的车窗徐徐吹进,吹干了她手上的油漆。她感到充实而轻盈,兴致高昂,感觉自己就像车窗外广阔的密苏里天空中飘浮着的棉花云一样自由自在。
芙蕾达下午没什么事。她可以回到家,等她女儿的电话——她的女儿之前刚刚嫁给一个北卡罗来纳州的士兵;或者她可以到她的朋友阿达家去喝杯咖啡,聊聊女儿结婚的喜悦。最后,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她决定回家,等候来自女儿的电话。她是这么想的:她可以接完电话再去阿达家,这样她就有更多的东西可以与朋友分享了。
车快开到阿利卫理公会教堂时,她看到了一个东西。她反应了一会儿才意识到那是什么——前面的拐弯处,一名青年男子驾驶一辆红色的大型车向她飞速驶来。在短短的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她的大脑飞速运转,思维从“这是怎么了?”到“他走错车道了,肯定会停下来的”再到“坏了,要撞上了”。
芙蕾达用力将方向盘向右打,把车开进右边狭窄的沟中,刚刚好错过迎面驶来的红车以及它粗心的主人。同时,她猛踩刹车,用尽全身的力气将方向盘向左打,试图让车驶回原来的车道。由于猛然减速、急转方向以及车身巨大的前冲力,她的车失去了控制,在地上翻了好几个圈。
1963年产的车中,没几辆配备安全带;即使装了安全带,也没什么人会使用。时间仿佛凝固了。芙蕾达紧急中,赶忙滑向旁边的副驾驶座,以防滚动中被方向盘刺伤。重达1.25吨的雪佛兰就像一头愤怒、受伤的巨兽一样在地上跳跃、翻滚。
芙蕾达聪明地躲到副驾驶座后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方向盘就将驾驶座砸了个粉碎。
她的脸多次撞到风挡玻璃上,严重的伤势使她失去了感觉,但是意识尚存。
此后的几秒钟就像几个小时一样难熬。凝固的时间开始继续流动,芙蕾达的车渐渐停了下来。她娇小的身躯摔在之前车窗应该在的空洞中,遍体鳞伤。她的上身可以自由活动,但是屁股和腿卡在了已变成废墟的车子里。她的脸重重地摔到了满是玻璃的地面上。
在意识的边缘,她模模糊糊地想着:“我还没死。只要我没死,那么就没问题。”
但是,这场车祸还没有完全结束。就像是一头凶暴、濒死的公牛,这辆已经严重受损的雪佛兰震颤了一下,慢慢地翻转了最后一次。这一次,轧到了芙蕾达的头部。
但是,她仍旧没有失去意识。
汽车的重量把芙蕾达曾经美貌的脸轧坏了。她仍然清醒着,伤势严重,但是心思不在自己的伤势上——她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身体吸进足够的空气,以维持生命。
她仅存的鼻子塌掉了,根本不能用,她的嘴也被挤得张不开。芙蕾达强迫她的肺通过一个不足铅笔头大小的洞吸入新鲜空气。每次呼气、每次吸气都差不多要花上一分钟的时间。她的心里充满了恐慌。
“我们得把她拉出来。”仿佛从一千英里之外,一个男人的声音飘了过来。
另一个喊着:“快去向雷切尔兄弟借拖拉机!”
芙蕾达根本来不及想自己是否能获救。她只是竭尽全力想要呼吸。
仿佛过了一整个世纪,芙蕾达才真正地感觉到了拖拉机的靠近——此前她只能听到拖拉机从远处靠近的声音。当拖拉机的液压升降机把车抬起来时,她的身体重重摔到了地上。但是,那时她头脑中想的,不是自己的身体有多痛苦,而是自己终于可以顺畅呼吸了——她为此感到狂喜。
她的脸破相了。她曾经迷人的蓝色眼睛现在被挤出了眼眶,曾经美丽的面容现在变得非常吓人。
她受到了强烈的惊吓,但是依然非常清醒。在意识的边缘,她听到了周围聚集起来的围观者在窃窃私语。
一个人说:“天哪!”
另一个人说:“她之前长得多好看哪!”
第三个人插了一嘴:“还好,她年轻的时候结婚生孩子了。”
要到达出事地点,救护车得行驶将近四十英里。这个过程中,她不能说话,颅骨和脸部严重受伤,之前躺在路边的沟里,她一直在想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失去意识。
她一直都很清醒。
几小时后,她终于来到了医院。由于她的脑部受伤,最初的二十四个小时里,医生不能给她打止痛剂。极富同情心的护士爱小姐(一个有趣的姓氏)在她的病床前握着她的手,陪伴了她整整一天。疼痛就像烈火在芙蕾达周身燃烧。如果她有面部机能、能够尖叫的话,她肯定会一直尖叫。她紧握着护士爱小姐的手,爱小姐则温柔地轻声鼓励她坚持下去。
最初的二十四个小时过去后,她终于可以打止痛针了。此后,她睡了长长的一觉。直到感觉到孩子们的泪水落在自己的手上,她才慢慢苏醒过来。
当医生终于把她严重受伤的面部修复好,她说出了车祸以来的第一句话:“我原谅那个司机。”说完后,她就又陷入了昏迷。
芙蕾达一共做了二十二次整形修复手术,才重新拥有了新的面庞。现在,她的脸上挂着蒙娜丽莎一样的神秘微笑,相比于那场恐怖的汽车事故,她的笑容欢乐而狡黠。她的假眼看上去非常逼真,与幸存下来的另一只眼看上去一模一样,并且眨动时闪耀着相同的光辉。
芙蕾达上周度过了自己八十三岁的生日,我有幸在当天与她吃午饭庆生。她是那么充满活力与感染力,一进屋甚至能让整个房间都明亮起来,让人完全猜不到她已经八十多岁了。
对很多人来说,这场交通事故能够毁掉他们的一生。但是对于芙蕾达,这场事故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我问她:“我知道你已经原谅了那个开红车的司机。但是,对于这场车祸给你带来的改变,你是否心怀怨恨呢?”
芙蕾达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此时她笑得更灿烂了:“改变我?不,这场车祸并没有改变我。我还是之前的那个人,我一直都有内在美。”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寻找事物好的方面。”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车祸差不多五十年后,芙蕾达继续过着自己充实美满的生活。她开创了一份成功的小生意,养大了自己的孩子,充分享受生命。她会告诉你,如果这场车祸有影响的话,那么影响也主要在于:车祸帮助她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不仅仅是有一张漂亮的脸蛋。
她对我说:“我至少还能活二十二年,我准备尽情享受人生。”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重创时,我们可以选择是让它打败我们,还是让它帮助我们完善自我。
灾难之火可以吞噬我们,也可以锤炼我们。
困难可以是悲惨的结局,也可以是欢乐的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