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由文入理难
藏宝阁小说网www.cbge.cc,最快更新《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最新章节!
“我们在大学都是学文科出生的,你有没有这个感觉:由理入文易、由文入理难?但是,这两门学科的起点却大致相似,但为什么到今天文科产生了巨大的衰退呢?”她的问题从具体直接跳到了抽象,反射弧有点长。
“你是说起点分别是哲学和数学吧?”我得一条一条理清她的话。
“大概可以这样说吧。哲学和数学在早期是相通的。比如有的哲学家本身就是数学家,笛卡尔就是这样的人。布尔代数又叫逻辑代数,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石。代数是数学,逻辑属于哲学,这两者密不可分。早期的物理学家,如伽利洛做了大量的思想试验,充满了哲学思维的方式。近代如爱因斯坦,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不是从观察而来,是从思考和演算而来,这是数学和哲学高度结合的产物。对不对?”
“你说的是多是国外的,你能认为墨子究竟是思想家还是科学家?他两者兼有吧。孔子在对易经的研究中,也大量解释了许多数学模型。那么,周易,是典型的哲学和数学的结合。如果阴阳是哲学理念,那么五行就是逻辑方式,河图洛书就是数学规律。这是数学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表现。”我从自己擅长的角度补充了她的观点。
“但是,从现代的人文科学来看,虽然经济学中也运用数学规律,社会学中也运用统计概率,但自然科学的影子却越来越弱了。比如,研究心理学的离医学越来越远,你看看现在心理学的奠基作品《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治了四个病人,一个也没治好,还出了这么一本书,还建立了这么一个学问,可信度有多高我不说了,但光看书的本身,却越来越像玄学,离清晰逻辑的表达越来越远了。”她所说的,我也有这方面的感受,在看这本书时,对其概念与意象的纠缠,确实不好理解,我当时以为主要是翻译的原因,后来,才知道,这门学科就是这样,概念界限不清,逻辑交叉频繁。
“理科或者说自然科学,我认为主要是探讨事物的规定性,而文科或者说社会科学,我认为主要探讨事物的可能性,也许是这个原因造成了它们研究的方向、目的及方法的差距吧?”我试图从这方面来解释分化的原因。
“但是,一门学问的价值总得有个终极目标吧?”她自言自语到:“或许,社会科学研究善、艺术文化研究美、自然科学研究真吧,但这三者应该统一吗?”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我假装正经地说到。
“少油嘴滑舌,快讲!”她笑了起来。
“所谓求真即研究是什么,所谓求美是研究为什么,所谓求善是研究怎么办,这不就结了?”我觉得这种最简单的比喻估计可以解决问题。
“比喻粗糙,但可以讨论。”她点评到:“但这不是今天我们的主题,我是想知道的,为什么人文科学到了今天,变得越来越缺乏指导性了呢?你说,自然科学的各种成果,成功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理论视野,甚至成功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但人文科学到了今天,我不是说艺术的,那是关于美的学问,我是说社会学、政治学等,对人们的影响力却越来越不能与自然科学比肩了,为什么,因为它们的成果很多经不起检验,所以人们自然置疑它的含金量。”
“也许是目标不同,一个探索可能行为主,一个探索规定性为主。那么在方法上,一个来自于对过去事物的解释来预测未来,一个靠实验难来探寻规律以指导实践。所以,可能性结论远远大于规定性结论,大量不确定的可能性结论冲淡了结论的正确率,导致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它的价值了。”我这种解释连自己也说服不了,但至少好过于不解释吧。也许,社会科学的发展思路跟我刚才的思路差不多。
“还有一种可能,社会科学的主要手段是思想,主要表现是文字。所以,入门的门槛很低,导致,很多人都进入到这个行业并发表出水平很低的成果,导致败坏了此类学术的声誉。”她笑到:“甚至文盲,也会得出看似有理的社会学结论,其实,这是不专业的现象,门槛过低,成果过滥,学风就衰败了。”
我觉得也有些道理,接着说到:“在全民出结论的氛围下,真知灼见被众口烁金所淹没,三人成虎反而成了真相了。”
“真正的自然科学研究门槛是很高的,要用数学工具演算,要用大量实验验证,要归纳分析数据,要得出不仅逻辑可靠而且事实事行的结论,所以低水平成果很难混入。”她感叹到。
“其实,真正的社会科学也是有很高要求的。比如历史学,大量的历史事实的掌握、分析和考证,涉及众多学科,不太好出成果的。比如社会学,大量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也需要很高水平的组织,大量的人员工作,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梁漱冥先生,在山东搞的乡村实践,动员了大量的人力,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才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季羡林先生,通晓多种几近失传的文字,才给自己对古印度史的研究、对梵文经典的梳理、对《中国糖史》的写作,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些学术要求是非常之高的。但是这样的专家、这样的研究是越来越少见了。我们更多的看到是这些东西:标题党故作惊人之语、带路党以屁股决定脑袋、权威党以力量决定对错、口号党以激情代替思考。这些都是反智的表现,此学风至此败坏了。”
她所说的,也是我长期反思的。在这个社会,人人都有权利发表意见,但不是人多,真理就偏向哪一边。但人人都喜欢跟风,反而缺乏“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风气了。
由文入理难,我深有体会。刚学周易的时候,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念念就过去了,但董先生教我算命时,我才知道其中有数学运算有逻辑判断,朱先生教我望诊窍诀、四时练功时,我才知道其中有大量的实践探索和实证论据,当我遇到两位高手的指点时,加上自己不断在预测实践中的总结后,才有对单一判断的70%的准确率,要想提高,非常困难了。这不是因为想象力的缺乏,也不是因为文字理解力的缺乏,就是研究的范围不够,学习的基础不实造成的。我一个文科生,要研究易理,太难了。以孔子的聪明,也只能做到五十而知易,可见,我这样学下去,五十岁根本做不到知易了。
古贤所说“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是两个境界。我处于“知易行难”阶段,这个阶段的知是了解,是略知,所以在实践中到处碰壁,处处艰难。当到了真知,透彻把握,就进入“知难行易”的阶段了,这就是民间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道理。
如何才能真知呢?董先生已经作古,朱先生已经回乡,我再找哪个高人指点呢?
小池看到我的沉默,开始转移话题:“这个话题太大,我只是提醒你,不要空想易经,估计你还没找到正确的学术入口,虽然已经有些成果,但要发展,困难也许比你想象的要大。”
我点点头,我知道,她一开始说那个论点,就知道她是冲着我来的。从班长的批评到她的提醒,我觉得,最关心我的思想的人,非他俩莫属。
她笑到:“最开始我以为你所谓的周易是一种迷信,后来了解了,才知道是个大学问,虽然我不想学它,但对你对它的学习,是敬佩的。我不认为你是在迷信,但迷信它的人有很多,搞出许多可笑的事情来。”
她一说,我想起一个事,这是班长告诉我的。
“那次工地开工,冯总、金总都去了,开工有个奠基仪式,市里区里有领导来,奠基仪式完了后,冯总送领导们离开,班长和金总在场,施工队又自已搞了个仪式。不知道他们从哪里请来了个神汉,装着古怪的服装,拿个桃木剑,祭台上放了猪头食品水果之类,红烛黄纸在烧,符纸木剑在画,咒语祝词在念,手舞足蹈、偏偏倒倒,作起法来。班长不信这个,刚要准备制止,但被金总拉住了,金总告诉班长,每个施工队伍都有自己的规矩,不要破坏他们的仪式,至少是个心理安慰。班长对我说,一大堆开机械的技术工、好些个看图纸的技术员,按理他们都接受过科学培训,怎么还对这些事如此热衷,可见,迷信,太深入人心了。”
“我问班长,难道你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场面?他回答说他见得多了。当年武警执行枪毙死刑犯的任务,班长参加过多次,有几次有施工方找法院协商,把刑场设在他们施工的地方,班长就参加过在火电厂冷却塔施工地枪毙行刑的,还有在钢厂大烟卤施工地行刑的,说是用人血镇邪,可保施工平安。我说,我们老家凡是兴房起屋,都要杀只公鸡,用血祭,这只是个风俗,不要太认真。班长说,别人的事我没反应,但我自己做事时遇到这样的,心理确实还是有些别扭。我告诉他,你别扭点不怕,万一工人们心理别扭了,那就保不齐。班长听到这里,吓了一跳,赶紧叫我不要说下去了。”
“哈哈,他也迷信了吧?”小池笑到:“其实,古代军队出征,也要杀个人来祭旗,这也算是一种文化吧。听说这不只是中国人,外国也有。我听说俄罗斯有大型飞机试飞前,要请东正教牧师洒圣水,美国有数据公司怕服务器掉线卡顿,也请牧师洒圣水念祷告文,香港台湾还有电脑公司给服务器上贴符咒的。你说,这些尖端科学从业人员,怎么也信这个,他们是真信吗?”
“也许是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不确实因素的恐惧造成的,也许是对自己的工程或学术或设备不自信,算是个心理安慰吧,不一定真信。”我猜测到。
“还真不一定”她反驳到:“据有的文献记载,有做蛋白质结晶实验的人,喜欢用猫胡须作晶体生长的调控工具针,他们认为猫胡须比什么狗尾毛、细玻璃纤维、人的头发都好使,这怎么解释呢?这是不是属于玄学?”
“估计是人想多了吧?”我猜测。
“不仅是人,在动物界也有这个现象。心理学家纳金斯,曾经将8只经常吃不饱的鸽子放进一个特殊的箱子,后来人们把这种箱子命名为纳金斯箱,每过15秒自动释放少量食物,过几天,有些鸽子的行为变得很奇怪。有两只,在两次食物到来的间隙,不断地摇摆;有一只,不断逆时针旋转,有一只不断向下低头,有一只不断地抬头,更有一只搞笑的,它不断地将头往一个角落里面撞,这些行为直到下次食物到来为止。吃完一次食物后动作继续。这是为什么呢?”
“估计,这些鸽子认为,是它的这种特殊动作,才导致下次食物的到来,所以就不停地重复这些动作了?”我试着回答。
“对!为了证实这个结论,纳金斯把食物投放间隔增加到1分钟,结果,这些鸽子不仅没有停止自己的动作,反而将自己的独特动作摇摆得更厉害,仿佛只有更加努力摇摆,才能召唤食物的到来。这一步证实结果后,纳金斯后来干脆不给它们提供食物了,结果这些鸽子还是拼命摇摆,直到进行了一万多次,它们才明白,估计无论怎么摇摆,食物都不会来了,它们才停止了动作。这与人们的仪式迷信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她所说的,我闻所未闻。但听起来,十分相似。“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有呢?”我回答到。
“这不合逻辑,行为与结果虽然经过了数次比对,与预期相符,但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那么,这就属于迷信了。比如,有人相信红色是吉利色,又相信本命年人要过坎,于是本命年有了穿红裤头的习俗。但是这两者有联系吗?至少今天没找到它们的联系在哪里。你说不信吧,这么多人都用这个方法保了平安,数据在那里摆着的。你说信吧,给个道理看看?你不穿试试,万一出事了,谁敢于承担这个后果?”她哈哈一笑:“再过一年,我也要到本命年了,反正就是我不想穿,我妈也非要强迫我穿上的。”
我解释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需要大量的实践证明,但有些纯属概率的问题,结果与行为并未有多大关联,但不好的结果一旦发生,是人们不能够承受的,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们选择做出这样的行为,也是属于另一种理性选择吧。”
“哪有那么多的证实?我们对世界所知还是太少,对未知的恐惧也好、敬畏也罢,有不能承受之重,所以,保险为妙,宁信其有。从逻辑上来说,事物未来发展的结果是发散性的,有N多种可能,而自然科学只研究固定属性一,只有一种路径,用有限的时间去追寻无限的知识?”
“殆矣!”我俩不约而同地说到这句经典台词。
“况且”她话锋一转:“逻辑只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数学的前沿来看,世界有可能是混沌的。比如在量子世界,也就是物质的微观世界,如果你要明确一个量子的速度就无法确定它的位置,反之亦然。这就是测不准原理。如果微观世界是不可知的,这个结论下得比较仓促,但可以肯定,微观世界是逻辑不可知的。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能单纯依靠科学研究,还必须遵从心理法则:安心就好。”
我接着说到:“除了测不准原理,还有一个薛定谔的猫,如果人们要探寻它的真相,当你看到了,它就不是原来的真相了。这难道是哲学上的不可知论吗?”
“宇宙系统如此浩渺,我们人类不能自大,以我们的智慧,是永远无法空心宇宙的奥秘的。”
“也许吧”我谈起了我学周易的感受:“也许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从不把话说死。比如周易,它只是对宇宙运行的一种模拟,有失真的因素了,用文字数字来说明,又失真一些,再加上人的理解的差异,失真的成人就更多了。古人在策算时,以55为大衍之数,分策时,故意留出六根放于顶上,表示天机难断,这就从仪式上表达了周易的原则,否定100%的准确,象者,像也。”
“goodidea!”她飚出一句英语。然后说到:“如此说来,既然科学难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给玄学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庄哥,你有饭吃了哟?”她朝我点点手指头,表情有点不怀好意。
“首先,我认为,周易之学并不是玄学”我正色到:“从我自己的实践统计,准确率远超随机统计的概率,这就说明它的价值。它是有用的,尽管你不称它为科学。当然,也有人称中医不是科学,但它是有用的,这不行吗?另外,即使从心理安慰层面讲,易经的安慰套路也远比玄学高明得多。”
“你刚才说什么?易经的心理安慰套路?你自己说的,怎么办?”她挑衅到。
“我来自圆其说。孔子对周易的解释,很多偏重于人事,关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你说,人与自己的关系是不是与心理有关?君子不畏不怖,因为通达命运的规律,这种心理状态不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吗?你说,这种安慰是不是更高明些?它要导致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共处,这样的目标是不是远大些?”
“那是,道德啦,自省啦,自励啦,自强啦,这些虽然是鼓励的话,但作用对象是人的心理,所以,它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
“就是街头算命算是迷信,你也不能否定它的价值。”我继续说到:“我最开始学习过街头算命,那还是流落武汉的时候,那老头表面上在告状给人解疑释惑,实际上给人心理安慰,有时候,他比心理咨询师还管用呢。中国人的街头算命流传几千年了,不说它的准确性,单就其心理咨询的功能,肯定是起了大作用了,要不然,这个职业早就不存在了。”
她忽然感了兴趣,问到:“你说说,按你的观察,他们安慰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想了想,总结了几占:“一是根据综合判断,看来者最关心什么,就从什么话题说起,如果不能判断对方的关注点,就通过对话来发现。这是话题聚焦的第一步。比如看到中老年妇女,就从家庭、子女开始,比如青年男女来,就从爱情运势谈起,以此类推。二是谈话时描述对方现状总是兼有好坏之话,从对方反应时观察好坏倾向。当然,大多数来算命的,都是心有疑问或事有坎坷,所以,强调最近未来有坏的东西,以符合对方心理预期。三是在探明了对方坏的方面后,又表示有办法化解,或者是劝对方行善礼神之类,或者是算命都代为祷告或行法,总之完全有办法化解苦难,给对方以巨大的信心。总之,三步骤下来,心理问题就会消解大半,愉快掏钱。”
听到这里,她眼珠一转,说到:“那么巫师呢?这个职业传承历史更为久远,甚至早期都是巫医并称,据说古代皇宫太医院,还有一个专事符咒的祝由科,他们究竟是真有神秘的传承,还是只起一个通过迷信仪式开展心理安慰的?”
我摇摇头:“没接触过,我不知道。”
她突然头一歪,冒出一个问题:“不对,那个断手人不是巫师吗?你觉得他是什么人?”
她的问题触碰了我的神经,我陷入沉默,她也意识到自己问得唐突,也闭口不言了。
“我们在大学都是学文科出生的,你有没有这个感觉:由理入文易、由文入理难?但是,这两门学科的起点却大致相似,但为什么到今天文科产生了巨大的衰退呢?”她的问题从具体直接跳到了抽象,反射弧有点长。
“你是说起点分别是哲学和数学吧?”我得一条一条理清她的话。
“大概可以这样说吧。哲学和数学在早期是相通的。比如有的哲学家本身就是数学家,笛卡尔就是这样的人。布尔代数又叫逻辑代数,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石。代数是数学,逻辑属于哲学,这两者密不可分。早期的物理学家,如伽利洛做了大量的思想试验,充满了哲学思维的方式。近代如爱因斯坦,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不是从观察而来,是从思考和演算而来,这是数学和哲学高度结合的产物。对不对?”
“你说的是多是国外的,你能认为墨子究竟是思想家还是科学家?他两者兼有吧。孔子在对易经的研究中,也大量解释了许多数学模型。那么,周易,是典型的哲学和数学的结合。如果阴阳是哲学理念,那么五行就是逻辑方式,河图洛书就是数学规律。这是数学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表现。”我从自己擅长的角度补充了她的观点。
“但是,从现代的人文科学来看,虽然经济学中也运用数学规律,社会学中也运用统计概率,但自然科学的影子却越来越弱了。比如,研究心理学的离医学越来越远,你看看现在心理学的奠基作品《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治了四个病人,一个也没治好,还出了这么一本书,还建立了这么一个学问,可信度有多高我不说了,但光看书的本身,却越来越像玄学,离清晰逻辑的表达越来越远了。”她所说的,我也有这方面的感受,在看这本书时,对其概念与意象的纠缠,确实不好理解,我当时以为主要是翻译的原因,后来,才知道,这门学科就是这样,概念界限不清,逻辑交叉频繁。
“理科或者说自然科学,我认为主要是探讨事物的规定性,而文科或者说社会科学,我认为主要探讨事物的可能性,也许是这个原因造成了它们研究的方向、目的及方法的差距吧?”我试图从这方面来解释分化的原因。
“但是,一门学问的价值总得有个终极目标吧?”她自言自语到:“或许,社会科学研究善、艺术文化研究美、自然科学研究真吧,但这三者应该统一吗?”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我假装正经地说到。
“少油嘴滑舌,快讲!”她笑了起来。
“所谓求真即研究是什么,所谓求美是研究为什么,所谓求善是研究怎么办,这不就结了?”我觉得这种最简单的比喻估计可以解决问题。
“比喻粗糙,但可以讨论。”她点评到:“但这不是今天我们的主题,我是想知道的,为什么人文科学到了今天,变得越来越缺乏指导性了呢?你说,自然科学的各种成果,成功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理论视野,甚至成功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但人文科学到了今天,我不是说艺术的,那是关于美的学问,我是说社会学、政治学等,对人们的影响力却越来越不能与自然科学比肩了,为什么,因为它们的成果很多经不起检验,所以人们自然置疑它的含金量。”
“也许是目标不同,一个探索可能行为主,一个探索规定性为主。那么在方法上,一个来自于对过去事物的解释来预测未来,一个靠实验难来探寻规律以指导实践。所以,可能性结论远远大于规定性结论,大量不确定的可能性结论冲淡了结论的正确率,导致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它的价值了。”我这种解释连自己也说服不了,但至少好过于不解释吧。也许,社会科学的发展思路跟我刚才的思路差不多。
“还有一种可能,社会科学的主要手段是思想,主要表现是文字。所以,入门的门槛很低,导致,很多人都进入到这个行业并发表出水平很低的成果,导致败坏了此类学术的声誉。”她笑到:“甚至文盲,也会得出看似有理的社会学结论,其实,这是不专业的现象,门槛过低,成果过滥,学风就衰败了。”
我觉得也有些道理,接着说到:“在全民出结论的氛围下,真知灼见被众口烁金所淹没,三人成虎反而成了真相了。”
“真正的自然科学研究门槛是很高的,要用数学工具演算,要用大量实验验证,要归纳分析数据,要得出不仅逻辑可靠而且事实事行的结论,所以低水平成果很难混入。”她感叹到。
“其实,真正的社会科学也是有很高要求的。比如历史学,大量的历史事实的掌握、分析和考证,涉及众多学科,不太好出成果的。比如社会学,大量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也需要很高水平的组织,大量的人员工作,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梁漱冥先生,在山东搞的乡村实践,动员了大量的人力,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才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季羡林先生,通晓多种几近失传的文字,才给自己对古印度史的研究、对梵文经典的梳理、对《中国糖史》的写作,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些学术要求是非常之高的。但是这样的专家、这样的研究是越来越少见了。我们更多的看到是这些东西:标题党故作惊人之语、带路党以屁股决定脑袋、权威党以力量决定对错、口号党以激情代替思考。这些都是反智的表现,此学风至此败坏了。”
她所说的,也是我长期反思的。在这个社会,人人都有权利发表意见,但不是人多,真理就偏向哪一边。但人人都喜欢跟风,反而缺乏“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风气了。
由文入理难,我深有体会。刚学周易的时候,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念念就过去了,但董先生教我算命时,我才知道其中有数学运算有逻辑判断,朱先生教我望诊窍诀、四时练功时,我才知道其中有大量的实践探索和实证论据,当我遇到两位高手的指点时,加上自己不断在预测实践中的总结后,才有对单一判断的70%的准确率,要想提高,非常困难了。这不是因为想象力的缺乏,也不是因为文字理解力的缺乏,就是研究的范围不够,学习的基础不实造成的。我一个文科生,要研究易理,太难了。以孔子的聪明,也只能做到五十而知易,可见,我这样学下去,五十岁根本做不到知易了。
古贤所说“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是两个境界。我处于“知易行难”阶段,这个阶段的知是了解,是略知,所以在实践中到处碰壁,处处艰难。当到了真知,透彻把握,就进入“知难行易”的阶段了,这就是民间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道理。
如何才能真知呢?董先生已经作古,朱先生已经回乡,我再找哪个高人指点呢?
小池看到我的沉默,开始转移话题:“这个话题太大,我只是提醒你,不要空想易经,估计你还没找到正确的学术入口,虽然已经有些成果,但要发展,困难也许比你想象的要大。”
我点点头,我知道,她一开始说那个论点,就知道她是冲着我来的。从班长的批评到她的提醒,我觉得,最关心我的思想的人,非他俩莫属。
她笑到:“最开始我以为你所谓的周易是一种迷信,后来了解了,才知道是个大学问,虽然我不想学它,但对你对它的学习,是敬佩的。我不认为你是在迷信,但迷信它的人有很多,搞出许多可笑的事情来。”
她一说,我想起一个事,这是班长告诉我的。
“那次工地开工,冯总、金总都去了,开工有个奠基仪式,市里区里有领导来,奠基仪式完了后,冯总送领导们离开,班长和金总在场,施工队又自已搞了个仪式。不知道他们从哪里请来了个神汉,装着古怪的服装,拿个桃木剑,祭台上放了猪头食品水果之类,红烛黄纸在烧,符纸木剑在画,咒语祝词在念,手舞足蹈、偏偏倒倒,作起法来。班长不信这个,刚要准备制止,但被金总拉住了,金总告诉班长,每个施工队伍都有自己的规矩,不要破坏他们的仪式,至少是个心理安慰。班长对我说,一大堆开机械的技术工、好些个看图纸的技术员,按理他们都接受过科学培训,怎么还对这些事如此热衷,可见,迷信,太深入人心了。”
“我问班长,难道你是第一次看见这种场面?他回答说他见得多了。当年武警执行枪毙死刑犯的任务,班长参加过多次,有几次有施工方找法院协商,把刑场设在他们施工的地方,班长就参加过在火电厂冷却塔施工地枪毙行刑的,还有在钢厂大烟卤施工地行刑的,说是用人血镇邪,可保施工平安。我说,我们老家凡是兴房起屋,都要杀只公鸡,用血祭,这只是个风俗,不要太认真。班长说,别人的事我没反应,但我自己做事时遇到这样的,心理确实还是有些别扭。我告诉他,你别扭点不怕,万一工人们心理别扭了,那就保不齐。班长听到这里,吓了一跳,赶紧叫我不要说下去了。”
“哈哈,他也迷信了吧?”小池笑到:“其实,古代军队出征,也要杀个人来祭旗,这也算是一种文化吧。听说这不只是中国人,外国也有。我听说俄罗斯有大型飞机试飞前,要请东正教牧师洒圣水,美国有数据公司怕服务器掉线卡顿,也请牧师洒圣水念祷告文,香港台湾还有电脑公司给服务器上贴符咒的。你说,这些尖端科学从业人员,怎么也信这个,他们是真信吗?”
“也许是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不确实因素的恐惧造成的,也许是对自己的工程或学术或设备不自信,算是个心理安慰吧,不一定真信。”我猜测到。
“还真不一定”她反驳到:“据有的文献记载,有做蛋白质结晶实验的人,喜欢用猫胡须作晶体生长的调控工具针,他们认为猫胡须比什么狗尾毛、细玻璃纤维、人的头发都好使,这怎么解释呢?这是不是属于玄学?”
“估计是人想多了吧?”我猜测。
“不仅是人,在动物界也有这个现象。心理学家纳金斯,曾经将8只经常吃不饱的鸽子放进一个特殊的箱子,后来人们把这种箱子命名为纳金斯箱,每过15秒自动释放少量食物,过几天,有些鸽子的行为变得很奇怪。有两只,在两次食物到来的间隙,不断地摇摆;有一只,不断逆时针旋转,有一只不断向下低头,有一只不断地抬头,更有一只搞笑的,它不断地将头往一个角落里面撞,这些行为直到下次食物到来为止。吃完一次食物后动作继续。这是为什么呢?”
“估计,这些鸽子认为,是它的这种特殊动作,才导致下次食物的到来,所以就不停地重复这些动作了?”我试着回答。
“对!为了证实这个结论,纳金斯把食物投放间隔增加到1分钟,结果,这些鸽子不仅没有停止自己的动作,反而将自己的独特动作摇摆得更厉害,仿佛只有更加努力摇摆,才能召唤食物的到来。这一步证实结果后,纳金斯后来干脆不给它们提供食物了,结果这些鸽子还是拼命摇摆,直到进行了一万多次,它们才明白,估计无论怎么摇摆,食物都不会来了,它们才停止了动作。这与人们的仪式迷信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她所说的,我闻所未闻。但听起来,十分相似。“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有呢?”我回答到。
“这不合逻辑,行为与结果虽然经过了数次比对,与预期相符,但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那么,这就属于迷信了。比如,有人相信红色是吉利色,又相信本命年人要过坎,于是本命年有了穿红裤头的习俗。但是这两者有联系吗?至少今天没找到它们的联系在哪里。你说不信吧,这么多人都用这个方法保了平安,数据在那里摆着的。你说信吧,给个道理看看?你不穿试试,万一出事了,谁敢于承担这个后果?”她哈哈一笑:“再过一年,我也要到本命年了,反正就是我不想穿,我妈也非要强迫我穿上的。”
我解释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需要大量的实践证明,但有些纯属概率的问题,结果与行为并未有多大关联,但不好的结果一旦发生,是人们不能够承受的,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们选择做出这样的行为,也是属于另一种理性选择吧。”
“哪有那么多的证实?我们对世界所知还是太少,对未知的恐惧也好、敬畏也罢,有不能承受之重,所以,保险为妙,宁信其有。从逻辑上来说,事物未来发展的结果是发散性的,有N多种可能,而自然科学只研究固定属性一,只有一种路径,用有限的时间去追寻无限的知识?”
“殆矣!”我俩不约而同地说到这句经典台词。
“况且”她话锋一转:“逻辑只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数学的前沿来看,世界有可能是混沌的。比如在量子世界,也就是物质的微观世界,如果你要明确一个量子的速度就无法确定它的位置,反之亦然。这就是测不准原理。如果微观世界是不可知的,这个结论下得比较仓促,但可以肯定,微观世界是逻辑不可知的。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能单纯依靠科学研究,还必须遵从心理法则:安心就好。”
我接着说到:“除了测不准原理,还有一个薛定谔的猫,如果人们要探寻它的真相,当你看到了,它就不是原来的真相了。这难道是哲学上的不可知论吗?”
“宇宙系统如此浩渺,我们人类不能自大,以我们的智慧,是永远无法空心宇宙的奥秘的。”
“也许吧”我谈起了我学周易的感受:“也许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从不把话说死。比如周易,它只是对宇宙运行的一种模拟,有失真的因素了,用文字数字来说明,又失真一些,再加上人的理解的差异,失真的成人就更多了。古人在策算时,以55为大衍之数,分策时,故意留出六根放于顶上,表示天机难断,这就从仪式上表达了周易的原则,否定100%的准确,象者,像也。”
“goodidea!”她飚出一句英语。然后说到:“如此说来,既然科学难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给玄学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庄哥,你有饭吃了哟?”她朝我点点手指头,表情有点不怀好意。
“首先,我认为,周易之学并不是玄学”我正色到:“从我自己的实践统计,准确率远超随机统计的概率,这就说明它的价值。它是有用的,尽管你不称它为科学。当然,也有人称中医不是科学,但它是有用的,这不行吗?另外,即使从心理安慰层面讲,易经的安慰套路也远比玄学高明得多。”
“你刚才说什么?易经的心理安慰套路?你自己说的,怎么办?”她挑衅到。
“我来自圆其说。孔子对周易的解释,很多偏重于人事,关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你说,人与自己的关系是不是与心理有关?君子不畏不怖,因为通达命运的规律,这种心理状态不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吗?你说,这种安慰是不是更高明些?它要导致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共处,这样的目标是不是远大些?”
“那是,道德啦,自省啦,自励啦,自强啦,这些虽然是鼓励的话,但作用对象是人的心理,所以,它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
“就是街头算命算是迷信,你也不能否定它的价值。”我继续说到:“我最开始学习过街头算命,那还是流落武汉的时候,那老头表面上在告状给人解疑释惑,实际上给人心理安慰,有时候,他比心理咨询师还管用呢。中国人的街头算命流传几千年了,不说它的准确性,单就其心理咨询的功能,肯定是起了大作用了,要不然,这个职业早就不存在了。”
她忽然感了兴趣,问到:“你说说,按你的观察,他们安慰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想了想,总结了几占:“一是根据综合判断,看来者最关心什么,就从什么话题说起,如果不能判断对方的关注点,就通过对话来发现。这是话题聚焦的第一步。比如看到中老年妇女,就从家庭、子女开始,比如青年男女来,就从爱情运势谈起,以此类推。二是谈话时描述对方现状总是兼有好坏之话,从对方反应时观察好坏倾向。当然,大多数来算命的,都是心有疑问或事有坎坷,所以,强调最近未来有坏的东西,以符合对方心理预期。三是在探明了对方坏的方面后,又表示有办法化解,或者是劝对方行善礼神之类,或者是算命都代为祷告或行法,总之完全有办法化解苦难,给对方以巨大的信心。总之,三步骤下来,心理问题就会消解大半,愉快掏钱。”
听到这里,她眼珠一转,说到:“那么巫师呢?这个职业传承历史更为久远,甚至早期都是巫医并称,据说古代皇宫太医院,还有一个专事符咒的祝由科,他们究竟是真有神秘的传承,还是只起一个通过迷信仪式开展心理安慰的?”
我摇摇头:“没接触过,我不知道。”
她突然头一歪,冒出一个问题:“不对,那个断手人不是巫师吗?你觉得他是什么人?”
她的问题触碰了我的神经,我陷入沉默,她也意识到自己问得唐突,也闭口不言了。